客服热线:18662168945

中国香文化从春秋至汉魏时期的发展

2013-01-14来源:香道网   
 春秋至汉魏时期中国香文化的发展

 

人类使用天然香料的历史久远。从现有的史料可知,春秋战国时,中国对香料植物已经有了广泛的利用。由于地域所限,中土气候温凉,不太适宜香料植物的生长,所用香木香草的种类尚不如后世繁多。多用的有泽兰(非春兰)、蕙草(蕙兰)、椒(椒树)、桂(桂树)、萧(艾蒿)、郁(郁金)、芷(白芷)、茅(香茅)等。那时对香木香草的使用方法已非常丰富,已有熏烧(如蕙草、艾蒿),佩带(香囊、香花香草)、煮汤(泽兰),熬膏(兰膏)、入酒等方法。《诗经》、《尚书》、《礼记》、《周礼》、《左传》及《山海经》等典籍都有很多相关记述。

人们对香木香草不仅取之用之,而且歌之咏之,托之寓之。如屈原《离骚》中就有很多精彩的咏叹:扈江离与辟燕兮,纫秋兰以为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 “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椒专佞以慢稻兮,木杀又欲充夫佩帏

秦汉时,随着国家的统一,疆域的扩大,南方湿热地区出产的香料逐渐进入中土。随着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的活跃,东南亚、南亚及欧洲的许多香料也传入了中国。沉香、苏合香、鸡舌香等在汉代都已成为王公贵族的炉中佳品。道家思想在汉代的盛行以及佛教的传入,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这一时期香文化的发展。

西汉初期,在汉武帝之前,熏香就已在贵族阶层流行开来。长沙马王堆汉墓就出土了陶制的熏炉和熏烧的香草。

熏香在南方两广地区尤为盛行。汉代的熏香原料及香炉甚至还传入了东南亚,在印尼苏门答腊就曾发现刻有西汉初元四年字样的陶炉。

伴随香炉的广泛使用,熏香风习更为普遍。向皇帝奏事的官员也要先薰香(烧香薰衣),奏事时还要口含鸡舌香(南洋出产的丁子香树的花蕾,用于香口)。

汉代还出现了能直接放在衣物中熏香的熏笼,以及能盖在被子里的被中香炉,即熏球。(由两个半球形的镂空的金属片扣在一起,中央悬挂一个杯形的容器,在容器内可以焚烧香品,即使把香球拿在手里摇摆晃动,容器内的香品也不会倾洒出来)

熏炉(包括博山炉)、薰笼等香具是汉代王墓中常见的随葬品。

香文化在汉代的快速发展,汉武帝有很大贡献。他在位期间大规模开边,通西域,统南越,开海路,在促进东西方交流的同时也便利了南部湿热地区及海外香料的传入。汉武帝本人有很精美的鎏金银制薰炉,他也喜爱薰香。

魏晋南北朝时,虽战乱不断,但香文化仍获得了较大发展。

薰香在上层社会更为普遍。同时,道教佛教兴盛,两家都提倡用香。

这一时期,人们对各种香料的作用和特点有了较深的研究,并广泛利用多种香料的配伍调合制造出特有的香气,出现了香方的概念。配方的种类丰富,并且出现了许多专用于治病的药香。

的含义也发生了衍变,不再仅指单一香料,而是也常指由多种香料依香方调和而成的香品,也就是后来所称的合香。从单品香料演进到多种香料的复合使用,这是香品的一个重要发展。
     
用香风气从王公贵族扩展到文人中间,并且出现了许多描写薰香或香料的诗文,如曹丕的《迷迭香赋》、刘绘的《咏博山香炉》:

    《迷迭香赋》

    播西都之丽草兮,
      应青春之凝晖;
      流翠叶于纤柯兮,
      结微根于丹墀;
      方暮秋之幽兰兮,
      丽昆仑之英芝;
      信繁华之速逝兮,
      弗见凋于严霜;
      既经时而收采兮,
      逐幽兰以增芳;
      去枝叶而寺御兮,
      入销谷之雾裳;
      附玉体以行止兮,
      顺微风而舒光。

   《博山香炉》
      蔽野千种树,
      出没万重山。
      上镂秦王子,
      驾鹤乘紫烟。
      下刻蟠龙势,
      矫首半衔莲。
      傍为伊水丽,
      芝盖出岩间。
      复有汉游女,
      拾羽弄馀妍。

(责任编辑:小编)
下一篇:

香道从中国到日本的流传过程

上一篇:

隋唐时期:中国香文化的成熟与完备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