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的收藏体系中,藏家往往习惯于将眼光瞄准商业精英或是企业家。他们因雄厚的资金实力成为拍卖场上的高端藏品消费者,然而因为缺乏实际的收藏经验却又让他们常常成为“待宰的肥羊”。如何看待这种业内的怪像,或许张梵这位以沉香入门的青年收藏“实干家”能为你带来不一样的体验。
张梵,一个低调的沉香文化推崇者。1988年出生于浙江台州,2009年开始学习沉香,因为异于常人的家庭氛围,让张梵选择了以沉香为起点的收藏之道。在针对沉香的研究和考察中,他多次深入广东、海南、越南、柬埔寨、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沉香产区进行实地考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他对沉香收藏颇有见地。
记者:您为什么对沉香情有独钟?
张梵:应该与我自身的个人经历有关。我父亲在90年代进入越南经商,接触到了红木,他的生意让我从小对这方面有了很多了解。被沉香吸引,首先因为它的内涵,我大学的假期多数在越南度过,能亲眼看到并接触到沉香的采集及加工的过程,让我对这种独特的自然造物有了浓厚的兴趣,我发现沉香有着一种内敛低调,厚积薄发的气质;其次就是沉香属于我钟爱的小众藏品,具有很深的文化底蕴,且比较高雅、不凡,在大学毕业后,我创建了萦香社,并不断的学习国内的沉香和它背后的文化。沉香在古时,尤其在宋代,被达官显贵所专用,是上流社会的专供奢侈品,直到现在,它依然被归类到极小众的藏品中,这让沉香收藏有了一种独特的韵味。
最后,是因为沉香带给我启发。我们业内常说沉香是一种缘,懂香的会随缘而聚。沉香为我带来的,是一个充满魅力的收藏文化之门,这段时期的学习和经历让我明白自己的收藏之路才刚刚开始。沉香收藏也让我明白了一个收藏家应该学会用实证的眼光看待藏品,最初的时候,我与香农沟通得较为吃力,因为我的沉香知识多从书上或者平时和香友玩出来的经验中得来。后来发现这些理论不过是纸上谈兵,许多的门道需要你亲身到了产区才能了解,那些人云亦云的东西通常都是片面的。现在玩收藏,玩文化的人也经常有这个误区:喜欢听人说道,而不是亲身去感受。
越是学习就越让我钟爱沉香,也对收藏文化越是敬畏。目前的我对收藏只是初窥门径,需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作为一名收藏从业者,我觉得自己也有义务让这种收藏文化得到传播。毕竟走的人多了,道路才会越来越宽。
记者:您只收藏沉香吗?对待收藏,您又是什么态度?
张梵:除了高端红木和沉香外,我还接触过其他的文玩杂项。2011到北京后,从事文玩收藏的生意,包括核雕、菩提、琥珀、蜜蜡、瓷片、香炉、文房收藏等等。我认为收藏是一种生活态度,它不能只是用来体现经济上的价值。这不是炫富,也不是现在流行的“城里人会玩”的状态。收藏是我的爱好,关注它、研究它以及购买它都是出于“我欣赏”的主观情绪。
而且我不会过多关注高端市场,那些是富豪们的盛宴,与我们的生活相差太远,从某种程度上失去了收藏的意义。如果我对某类藏品产生了兴趣,会研究它的背景文化,然后实地考证。这么做很多藏家觉得麻烦,但是就像我刚刚所说,有些言论比较片面,甚至自相矛盾,会让你迷失方向。所以实践考证是我对待收藏的最基础途径。
再来说它的趣味性,每个藏品背后都会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一件不起眼的瓷片,它背后也许有一段动人心魄的寻宝经历;一颗朴实无华的核雕,代表了一个创作者的生活理念。在我看来这些远远大于藏品本身的金钱价值,它是一种文化、历史、民俗、风情的完美见证。
记者:您对文玩收藏的发展有着怎样的预期?
张梵:目前传出文玩类藏品市场走低的风声,我个人感觉不用太在意市场上的“独家消息”。从多年前开始,就有人认为市场面太窄,来来去去都是那些套路,推陈出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历史、文化也不是编造出来的。
急于求成、过分趋利、跟风、炒作、炫富和以次充好都是造成市场疲软的因素。但是这种现象在逐步转好,因为越来越多的藏家开始偏重关注藏品的涵养,这样正能量的感染力非常强。只有市场的风气正了,藏品的真正价值就会稳步提升的。
记者:萦香社除了经营各类藏品,还有其他的服务吗?
张梵:有的,比如香道培训、香艺表演、香文化讲座等,出于大众对沉香和中国香文化所知甚少的考虑,我觉得文化推广并不可少。无论从商业上,还是从文化上,多需要我们这些从业者们去传播沉香和香文化。从香道礼仪到香料评鉴再到香艺的表演和编排,我们都有相应的培训和展示。我们希望更多年轻的收藏爱好者们能直观感受到沉香的魅力,享受收藏文化。
记者:对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跻身收藏行业,您有什么想对他们说的?
张梵:我本身也是一个80后,我了解现在很多同龄人的想法。我知道他们将收藏看成一种投资,赚钱是没错的,但是我觉得,如果年轻的藏家们能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到藏品本身的文化价值和整个收藏文化中来会更有意思。收藏也是一门学科,学习的越多越会认为自己知道的太少。唯有不断进取才能获得更大的馈赠。就我自身而言,仅仅是沉香一个门类就让我钻研了多年。所以,抱着端正的心态和务实的途径,一定会从藏品中获得精神与物质上的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