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18662168945

一起走进莞香的世界 品味文化

2024-06-18来源:香道网   
沉香被誉为“植物中的钻石”,在古代,沉香是上流社会的奢侈品,是中国古代四大名香之首。在沉香的分类中,除了惠安系沉香和星洲系沉香这两大产区以外,莞香系沉香也是沉香的一大类别。
莞香是两广地区所产出的沉香,也被称为中国沉香。但莞香并非植物,而是以莞香树为载体,在特定环境下使用传统制作技艺产生的,含油脂的固态结晶体,严格意义上来说,莞香是植物受伤后感染而产生的一种树脂结合物。
 
据史料记载,莞香树早在东汉时期已有种植,唐代时莞香已成东莞最负盛名的皇家贡品,被列入制度。到明朝,东莞已初步形成收购、加工、交易一条龙的完整产业链。明万历年间,东莞已形成众多莞香的主要交易市场,其中尤以寮步镇牙香街最为繁盛,是当时广东著名的香市,无数的莞香在这里交易,再从香港出海,分散到东南亚乃至世界各国,促进了中外香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提到了莞香,就不得不提莞香树。这是唯一一个以东莞地方命名的树木。
 
莞香树,又名白木香、土沉香、牙香树,是瑞香科沉香属的乔木。莞香树味辛、苦,性微温,有行气止痛,温中止呕,纳气平喘,暖肾的功能。莞香树木材结构细匀轻软,宜做电工绝缘材料、轻型包装箱、玩具等,树皮纤维可作为造纸原料。
莞香树不仅是东莞特有的珍贵树种,更极具经济价值,自元代和明代起就是贡品。如今四季飘香的莞香基地是大岭山森林公园的一道靓丽风景线,保护莞香这种稀有的地方特色植物是东莞人民一直在努力的目标。
 
从莞香树到莞香
 
莞香制作技艺,是广东省东莞市地方传统制香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2014年11月11日,传统香制作技艺(莞香制作技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莞香于唐代由国外传入,宋代时广东各地普遍种植,尤以莞邑为盛,明代时已闻名于世。据成书于明代的鸡翅岭村汤氏族谱记载:“女儿香名,其种异于他处,故九州之远,京师之人,无不以为天下第一香也”。早在明万历元年(公元1673年),东莞就已经形成了莞香收购、加工、交易的产业链。大沙、大朗、寮步、茶山等圩市为主要集散地,来自莞城、寮步、石龙等地的香贩云集在此采购莞香,再贩卖到广州、香港等地,甚至销售到东南亚一带,每年的莞香销售量可达三四万斤。当时东莞的香市与广州的花市、罗浮的药市、合浦的珠市并称“广东四大市”。清代时莞香作为贡品进入宫廷,据《贡摺》和《贡档》的记载,东莞进香始于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止于清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共记载了十批次。
 
据清代雍正八年《东莞县志·周志》中记载“莞诸物俱不异他邑,惟香奇特”。莞香聚集天地五行之气,天然形成,尊为香类极品,居众香之首。香农根据前人种香的经验,逐步总结出传统莞香制作技艺,历代传承下来。莞香制作技艺复杂,主要包括种香与育香、采集与加工两大部分。工序共有30多道,时间跨度长达十年甚至几十年。因此,莞香虽物微而位贵,香味独特无可代替,历来为达官贵人和文人雅士所推崇与追慕,历经千年而不衰。
 
莞香制作技艺共分为13步,分别是辨土、选种育苗、移植、主干截断、断根移植、开香门、育香、辨香、采香、理香、拣香、窨香、合香。
 
辨土:
《广东新语》之《莞香》篇中记载:“香在地而不在种,非其地则香种变”,莞香对土壤环境要求较高,其中尤以PH值为5.0-6.0的丘陵山地,红、黄带沙石质土壤最佳。
 
选种育苗:
每年3月前后莞香花开,6月前后花谢成果,选择品种纯正的野生莞香树结出的颗粒饱满、大小均匀的优质种子,一星期内播种育苗。
 
移植:
发芽约月余,首次移植至由表土和有机肥料混匀的营养袋中,次年2至3月苗高30厘米左右再次移植,即出圃栽种在黄土砂石相杂、坚实而瘦瘠的土壤上。再过3至5年,直径长到5厘米左右时可以进行第3次移植,以促使根系生长旺盛,提高吸收水分和养分能力,加快长势。
 
主干截断:
七年树龄的香树,一般长到直径20厘米,高3.5米左右,油脂腺即非常发达,此时可以将主干拦腰斩断,保留约2米的高度,以抑制向上生长。
 
断根移植:
拦腰斩断一年后的次年3月,斩断全部根系,剩下约30多厘米的根部,形成宿根,只留尺许泥土掩盖。第四次移植则用饥饿种植法,使其长期处于饥饿或半饥饿状态,减少根系深生,使其营养不良生命力减弱,免疫力逐渐下降,易于感染真菌。
 
开香门:
一般莞香树树龄七到八年后,每年12月以凿、锯、刀等工具在树干合适部位进行人为损伤,通常使用刀砍法、凿洞法、分边法、撕皮法、平锯法、斜锯法、深埋法、虫咬法、混合法等9种技艺,这样利于益生真菌的入侵、感染和繁殖,与伤口薄壁组织细胞贮存的淀粉酵化形成香脂,结出莞香。
 
育香:
通过防晒、控温、保湿等方法营造一个有利于结香的小环境,令产出的香源品质更加上乘。
 
辨香:
辨香,就是莞香人凭多年的经验和阅历,根据香结的形状、色泽去判断莞香名目,以及其结香时间、油脂含量是否达到采香要求,初步评定出香结的品质等级。
 
采香:
采香常在每年农历小雪正日前后,旧称“凿香贵以时”,农历十月木质尽化,精华内敛,香胎气足,其香气最为纯正,这时大范围凿下含香油的木块,形成莞香原材料。
 
理香:
在采集好莞香原料后,使用传统工具剔除原材料杂质及无结香的木质部分,留下有油质部分即成为莞香。
 
拣香:
据明代《广东新语》记载,沉香可分为十五个名目品种,以古法名目按形、质、色、味、蕴的不同进行分拣分类。
 
窨香:
窨香,就是对莞香进行“熟化”的过程,目的是褪除木本杂味,令香气圆润、醇厚。
 
合香:
《陈氏香谱》卷一“合香”条:“合香之法,贵于使众香咸为一体。麝滋而散,挠之使匀;沉实而腴,碎之使和;檀坚而燥,揉之使腻。比其性,等其物,而高下如医者,则药使气味各不相掩。”
 
线香制作:
线香的制作,在成书于明隆庆年间的《墨娥小录》中已经提到,更为详细的叙述见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卷一四“线香”条:“今人合香之法甚多,惟线香可入疮科用,其料加减不等。以榆皮面作糊和剂,以唧筩笮成线香,成条如线也。亦或盘成物象字形,用铁铜丝悬爇者,名龙挂香。
 
东莞的非遗名片
 
莞香历来为皇室贵族文人雅士所追慕,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围绕莞香的制作、炮制、配伍与使用,逐步形成能够体现出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民族传统、美学观念、价值观念等一系列独特的香文化。
 
其次,东莞市开展了各具特色的莞香文化推广行动,如寮步镇提出挖掘香市文化,修缮了旧时的牙香街、香市码头,新建了香市影视城,每年还举办香市文化旅游节,向社会各界展示和宣传莞香文化;大岭山镇不仅开发了莞香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传承莞香制作技艺和研究莞香科学种植技术及结香机理,还准备在大岭山百花洞优质环境区域建设占地3000亩的莞香文化产业园,园区包括莞香博物馆、香道馆、旅游观光区等功能齐备的文化设施,全面推动产研销莞香文化产业链多元化的联动发展。此外,莞香树已作为标志性植物在东莞大量种植,活力绽放的莞香花被定为东莞市“城市形象标识”,东莞还开通了“莞香花开”的官方微博。
 
东莞人对美的追求,如袅袅香烟般从没中止。正如东莞这座城市,曾经许多东莞人赖莞香为生,勤恳踏实运木贩香,人们当中务实的底色,从明清时期便有迹可循。从改革开放以来,东莞一直在生长,从“广东四小虎”到“国际制造名城”,从“东莞智造”到“潮流东莞”。
 
这座城市像莞香树般茁壮挺拔,过程中虽饱受风吹雨打,累累伤痕,然而现在终于沉淀结香,散发出属于它的香气。一炉香风,风雅古今,却在东莞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塑造了东莞人的生活方式,造就了城市的精神。
 
 
 
 
(责任编辑:小编)
下一篇:

海口开展“有味道的非遗—沉香香篆体验公益活动”

上一篇:

广西沉香:历史、产地与香韵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