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18662168945

实践“人间佛教”思想,迈出“适应”新步伐

2017-09-21来源:香道网   

佛教兴衰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国家兴则佛教兴。爱国爱教,体现了佛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与全体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中国佛教界始终高举爱国爱教的伟大旗帜,使佛教事业不断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这5年,中国佛教界发扬优良传统,努力实践“人间佛教”思想,服务社会,造福人群;海外联谊进入新阶段,对外友好交流取得新成果。中国不断迈出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新步伐。

公益慈善事业创新模式、扩大规模,佛教服务社会空间进一步拓展

2016年1月,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湖南省佛教协会会长、长沙麓山寺方丈圣辉法师得到马海德基金会颁发的我国麻风病防治领域最高奖项“马海德奖”。这是对圣辉法师多年来致力于麻风慈善事业、呼吁社会各界人士关爱麻风病人、为麻风防治工作作出巨大贡献的肯定。多年来,针对许多麻风村基础设施严重匮乏的情况,湖南省佛教协会多方募集资金,帮助修桥铺路、引水通电、解决生活不便和药品困难问题。圣辉法师多次带领佛慈基金会前往汝城、资兴、安化、隆回、辰溪、永定等地,翻山越岭看望麻风病人,为他们送去慰问金和生活必需品。

2015年4月,尼泊尔地震、中国西藏地震牵动了佛教界的心。上海佛教界向上海市红十字会捐赠善款411万元,用于我国西藏受灾地区。2017年5月,重庆华岩寺“为山区孩子筹建课外图书室”的捐书活动倡议得到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积极响应。在很短的时间里,捐赠的书籍达4000本……

5年来,佛教界通过“宗教慈善周”等活动,进一步促进佛教公益慈善活动从分散化、个体化、单一化,向规模化、社会化、多样化发展。佛教界积极传播慈善文化,使佛教慈善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各地佛教界成立公益慈善机构,创新运作模式,将佛教公益慈善活动常态化、深入化、持久化。佛教公益慈善事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内容日益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已经成为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的一支重要力量。

发展佛教文化事业,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佛教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中华优秀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5年来,佛教界积极探讨与探索如何保护和弘扬包括佛教文化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2013年7月,河北赵县柏林禅寺生活禅夏令营20周年纪念大会在石家庄举行。为践行、弘扬“生活禅”理念,探索契理契机的佛教弘法方式,净慧长老于1993年夏季在柏林禅寺发起举办了首届生活禅夏令营,包括佛学讲座、禅修体验、禅茶晚会、书法国画班等内容,得到爱好传统文化的青年的热情参与。夏令营把佛教深奥的教理教义以生动活泼的方式表达出来,让参与者更生动地感受和了解了佛教文化与传统文化,同时也使佛教以新的面貌参与到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中。这一举措,开风气之先,成为内地佛教界探索新型弘法模式的典型,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从柏林禅寺的“一枝独秀”,到新世纪以来每年暑期佛教夏令营的“百花齐放”,在20多年的时间里,佛教夏令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很好地适应了中国佛教现代化的需要。5年来,各地佛教夏令营更是走多元化发展道路,办出了他人无法取代的自身特色。如湖北红安县天台寺的禅乐夏令营、北京龙泉寺的禅修夏令营、湖南夹山寺的禅茶素食夏令营、杭州佛学院的梵文夏令营等。可以说,佛教夏令营是弘扬和践行“人间佛教”理念的重要方式,是当代中国内地佛教界弘法利生、服务社会的一种有效形式。

2016年7月,金陵刻经处成立150周年纪念会在南京举行。金陵刻经处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保存了大批珍贵的佛经版,传承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木刻水印技艺。

2017年4月,“庐山论坛.佛教与中国文化峰会”在江西九江举行。峰会指出,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精神家园的过程中,佛教不能缺位,应有宽广的眼界与胸怀,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滋养和丰富自己,并自觉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弘扬者和守护者。

正信正行,积极维护自身形象与权益

中国佛教协会连续多年向全国佛教界发出文明敬香倡议;倡导“慈悲护生,合理放生”,传播了佛教的正知正见,澄清了社会对佛教的误解。

2017年8月,中国佛教协会第九届理事会汉传佛教教务教风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发出关于加强教风建设的“六好”倡议。倡议全国佛教界:爱国爱教,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勤修三学,做以戒为师的好佛子;住持正法,做维护佛教形象的好使者;严整道风,建设清净和谐的好寺院;改进作风,建设规范有序的好团体;端正学风,建设学修并重的好院校。

2013年5月,湖南29所寺院住持共同发愿,主动取消寺院门票,以免费开放抵制商业化。

此前,一些寺院“被承包”“被上市”等商业化行为,不仅严重损害了佛教界的利益和权益,破坏了佛教的社会形象,也给社会大众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设置了障碍。

5年来,佛教界在抵制商业化、纯净佛教场所、争取佛教界权益等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中国佛教协会负责人在两会期间,多次就佛教活动场所的“法人”地位问题向有关部门递交“关于解决佛教寺院法人地位的提案”;通过议案、提案、代表建议等多种形式建言献策,推动解决佛教活动场所及宗教界兴办的公益慈善机构、宗教文化机构、自养事业机构的法律地位和民事权利主体资格,佛教财产权等关系佛教界合法权益的重大问题。

近年来,“华藏宗门”“名星坐床”等混淆视听、敛财骗色、破坏佛教形象的行为层出不穷、屡禁不止。为此,中国佛教协会及各省佛教协会配合各地公安、宗教部门,鉴别、查处了大量假冒僧人和活佛。2016年1月,藏传佛教活佛查询系统上线;同年4月,藏传佛教活佛查询系统第二批信息上线,有效打击了假冒“活佛”,规范了宗教活动秩序,保护了佛教界的合法权益。

2017年6月,中国佛教协会第九届理事会权益保护委员会上,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学诚法师在讲话中指出,依法维护佛教界和信教群众合法权益,是佛教事业健康发展和维护佛教良好形象的重要保障,对促进全社会的法治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培养人才,加强自身建设,积极探索弘法模式

因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和佛教事业前进的新形势,佛教界就培养人才、加强自身建设、积极探索弘法利生新模式和新手段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5年来,佛教界坚持以戒为师,加强规范传戒工作,努力端正道风、树立学风,不断提高僧团的综合素质和修学水平。中国佛教协会对《全国汉传佛教寺院传授三坛大戒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完善;在中国佛教协会的提倡下,一些寺院积极开展律学典籍的研究、整理、注疏、出版工作,全国佛教界学律、持律的良好风气逐步形成。

5年来,佛教教育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佛教人才培养体制获得突破性进展,教学规模有所扩大。

以中国佛学院为主,完成了本科生教材的编写出版任务;中国佛学院取得佛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资格,开创了我国佛教教育的新纪元。

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开创了藏传佛教现代院校式教育。2017年是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建院30周年。30年来,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培养了一批爱国爱教的高素质僧才。

南传佛教界针对僧人数量减少、空寺现象增多、佛寺教育萎缩、高素质僧才匮乏等现象,积极制定南传佛教人才培养方案,协助和推动政府加快建设中国巴利语系佛学院,继续选送优秀学僧到南亚、东南亚佛教大学留学深造,采取在云南举办讲经交流会等多层次、多渠道的办法,从整体上提高南传佛教教职人员的综合素质,发挥了南传佛教在保持当地文化传统、促进社会和谐、增进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定以及促进与南亚、东南亚佛教国家友好交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中国佛教协会每年举办一次汉传佛教讲经交流会,今年已是第10次。讲经交流会组织讲经交流巡讲,举办三大语系佛教代表主讲的讲经示范,发现和培养了一批中青年弘法人才,引领全国佛教界逐步形成读诵、研习、讲授、实践经典的良好风气,在促进佛教界加强自身建设、探索与时俱进的讲经弘法方式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全国汉传佛教界弘法利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提高。

加强对港澳台交流,扩大国际交流,发挥佛教文化交流使者作用

2014年,内地佛教界赴香港宝莲禅寺参加万佛宝殿开光法会暨赵朴初“人间佛教”思想研讨会;2016年,大陆佛教界赴台湾出席“中华国际供佛斋僧大会”……5年来,内地佛教界与港、澳、台佛教界交流互动,为维护两岸和平、促进祖国统一、增强中华文化凝聚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5年中,佛教界举办了5届崇圣论坛。每年,来自20个国家的高僧大德、驻华使节,其中包含缅甸、斯里兰卡、孟加拉、柬埔寨的多位僧王,及中国港澳台地区、云南三大语系僧团等海内外高僧大德、知名专家学者齐聚大理。论坛充分发挥了佛教在增进友谊和促进交流中的桥梁纽带作用。

首届纽约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和“中华佛教会”成立50周年纪念活动、第九届“世宗和”大会、“世佛联”大会、“第四届世界佛教论坛”、中日韩佛教友好交流会议、崇圣论坛、南传佛教高峰论坛……5年来,中国佛教界积极参加国际佛教组织和宗教和平组织的活动,参与和举办国际性佛教会议、论坛、活动,不断提高中国佛教界在国际佛教事务中的参与度和话语权,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中国佛教的积极作用。
(责任编辑:禅茶网chancha.net)
下一篇:

学者研讨新修订《宗教事务条例》

上一篇:

凤凰佛教《两个和尚锵锵锵》走进池州,延参法师喊你来看佛博会!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