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18662168945

佛教经济何去何从?专家:完善佛教经济管理制度

2017-12-02来源:香道网   


近日,国家宗教局、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等12部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治理佛教道教商业化问题的若干意见》。《意见》针对佛教道教领域商业化问题的主要表现,从10个方面提出治理的具体举措。小编相信,《意见》出台后,社会上借佛敛财的现象必将逐步减少,不少佛教寺院的经济活动也将回归正轨。那么如何简单分辨寺院经济活动是否合乎情理?小编特意编发李向平教授“中国的寺院经济是佛教发展之必需”一文中的精华部分,为大家解读中国的寺院经济。

寺院经济原本就是中国佛教的一个传统。在圣俗两个世界并非迥然分异的传统语境中,寺院经济中本来就包含有深刻的宗教意义。

在中国佛教的演进历史中,三衣一钵、靠他人供养的现象,早已被佛教禅宗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清规所取代。寺院经济作为佛教存在的基本原则,能伴随社会的演进而不断的进化。只要佛教的信仰及其弘法利生的原则不变,“农禅并重”可以演变为“工禅并重”、或演变为“商禅并重”。

宗教经济活动及其社会公益活动,常常是一个宗教进入一个社会的基本路径。佛教寺院的法施、财施等公益活动,往往基于寺院的经济活动而具有招徕信众的目的,佛教经济事务本身,就具有了一定的宗教、功德、公益性质。在其社会本质层面,具有解决整个社会财富分配不均的具体意义。他们可以针对当代社会公共服务之不足、分配之不均,而被作为社会公益事业的组成部分。

佛教经济的发展目的,是在于弘法利生,而不同于一般的商业经济活动。宗教不是贫穷、弱者的同义语,而是贫穷、弱势群体的组织依赖。这一功能的实现,需要一个强大的宗教力量为他们提供服务。因此,现代佛教教团组织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就改变了传统寺院的生存空间与发展模式,加上现代化工商社会经济资源的充实供应,让大型寺院在发展上,走向计划性与行销性的弘法模式。

这种弘法模式涉及到不少专业的管理知识与操作技术,甚至有必要引进商业化的经济方法。由此观之,寺院经济之发展,本来就是佛教发展内在、必然的要求之一,甚至是佛教功德观念本身所衍生出来的基本行动逻辑。因此,当代佛教组织如何在制度设计层面,呈现出当代社会所要求的理性,就变得极其关键。

不是佛教不能发展经济,而是如何完善对佛教经济的管理。就佛教经济的逻辑本身而言,当代中国的佛教如何让寺庙、佛教经济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社会经济的一个必要的构成部分,把佛教经济与社会福利、佛教伦理与经济伦理之间的壁垒双向打通?这才是目前中国佛教寺院经济面临的最大问题。

倘若是一个已经具备了现代社会管理制度的寺庙,同时也拥有了能够进行现代社会组织经济管理人才的现代寺庙,那么,人们担心的事情,似乎就不是佛教应当不应当从事社会经济活动,而是如何去从事社会经济活动。(作者:李向平)



 

(责任编辑:小编)
下一篇:

“佛度有缘人”——保定佛教书画艺术作品展

上一篇:

佛教、道教商业化乱象十宗罪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