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18662168945

第五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日恒法师:佛教与公益慈善

2018-10-15来源:香道网   

  基本上,人间佛教已成为当代佛教的思想之一。然而,人间佛教究竟仅是留在抽象概念上的理论研讨﹐还是已经透过不同的形貌具实地展现在当代之社会之中?

  是故,此篇论文将就佛教与社会福利两者相与结合,试着讨讨论在面对当前社会现实的发展情况底下,人间佛教未来的社会福利可行之道为何?

  《增一阿含经》中说:“诸佛皆出人间,终不在天上成佛也,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免角。”近五十年来,佛教最大的变迁,乃是佛教人间化的提倡。

  事实上,人间佛教的教义理想内容,皆离不开是“重视人生、改善人生、结合人生,并以造善业为基础”。人间佛教的远见和愿景的前瞻,在传统上,佛教仍然还是以强调弘法来作为人间佛教主要的实践法门。

  至于,近年来掀起教界慈善功德会的创立,更是具有佛教人间化的各种做法,如慈善、医疗、教育、文化、国际赈灾、骨髓捐赠、环境保护与社区志工而形成的护持工作。

  佛教的社会服务和慈善工作,长久以来,还是定位在修桥、铺路、施粥、捐棺、赈灾、救难、义诊与济贫等等。

  诚然,从这五十年来社会变迁的过程来看,这项偏重在“生存需求”层次的福利服务,亦有其重要的论述意涵。

  在文章中,我将就佛教与社会两者的历史性结合,进一步论述佛教福利服务的实施范畴、发展模式及结构性意涵。

  基本上,在结合佛教本身的教义以及变迁社会中所新兴出现的福利服务型态之下,佛教团体所提供的各种福利服务,简单扼要的说来,所包括的有:

  从传统慈善的发展阶段到转型的发展阶段,佛教福利服务所呈现出来的发展特色包括有:〝在从事社会服务工作〞。

  佛教团体及寺院在过去因久缺专业化的知识背景,诸如大型医院,多元性的副利服务,自然还是以其他宗教及社区兴办,寺院团体只是以其钱财献捐到此福利机构。

  “社区资源”它包含了有形的物质资源和无形的精神资源;“社区福利社区化”是结合社会福利体系与社区发展的善行工作,例如托儿护老、社区安全以及社区生活环境的改善等等。

  在配合当前都市佛教时代潮流下,佛教团体当务之急便是大力进行寺院无障碍环境的完备远离宫廷式的传统风格,使人更容易地接近寺院。

  同时,佛教团体及寺院,也必须在人材培育方面进行软件工程的细部改造,促使寺院可以行持各福利的能力,借以达到寺院福利资源可及性的目的。

  由于政府部门对于老人法定福利的供给有限,并且福利服务的输送也要经过一定的流程,再加上福利机构的所在地必未是接近社区,这使得寺院本身具备了机动与实时的优点。

  也因为寺院具有草根的特性,比较了解社区内老人个人的背景、生沽习性以及社区本身的特性,如此一来,在亲近熟悉与归属互赖的生活共同圈底下,相关的福利服务自然较易为老人们所接受。

  总之,寺院本身除了保有安顿身心的宗教慰藉功能以外,当可具体地解决社区老人日常生活提供一个全人关怀的福利服务,而将有助于老人福利社区化的建构。

  人间佛教虽然作为当代佛教的中心思想之一,但是,这项包涵着以人为本、强调入世即出世、重视菩萨的实践以及立足于佛陀的根本教法,其本身还是具有某种程度的创造性模糊。

  至少,有关人间佛教的社会性实践,教界依然还是没有取得一致性的共识即便,现实社会里己经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对应方式。

  对此,有关佛教团体济贫料的开放与济贫模式的检讨,当是“人间佛教”的远见与愿景的重要开启。同时,它也是佛教与社会福利彼此相互对话的最佳切入点。

(责任编辑:小编)
下一篇:

第五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宏师:从中国佛教本土化反思美国教的

上一篇:

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召开2018 -2019学年全体教师会议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