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18662168945

圣辉法师:中国好 世界才更好

2018-10-31来源:香道网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圣辉法师发言(图片)

编者按:2018年10月30日上午,第五届世界佛教论坛佛教与公益慈善分论坛在福建莆田举行,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圣辉法师发表了题为《中国好,世界才更好》的主旨发言。圣辉法师认为:发扬佛陀的救世情怀,激发人类固有的良知,消除人间的贪嗔痴和戾气,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祥和与美好,是佛最神圣的慈善事业。以下是发言全文:

伟大的佛陀自创立了佛教,在世界各大宗教中,以慈悲、平等、和平、智慧的教义赢得各国人民的尊重和信奉。因此二千多年来,随着佛教广泛传播,无论是在陆上丝绸之路还是在海上丝绸之路,无论在亚洲还是在欧美洲,也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佛教始终是和平的使者、友谊的桥梁!始终反对战争、恐怖、压迫和暴力,始终反对歧视、贫困和破坏环境!正信佛都无一例外的奉行着佛陀的慈悲遗教;都无一例外的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都无一例外的践行着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早离苦的菩萨行。尽管,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时代的主题!但当今世界并不是每个地方都有和平的阳光普照,战争和贫穷仍在肆虐,恐怖和罪恶仍在上演!所有这一切,无不令我们佛深感忧虑。因此发扬佛陀的救世情怀,激发人类固有的良知,消除人间的贪嗔痴和戾气,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祥和与美好,就成为了我们佛最神圣的慈善事业!

《增一阿含经》曰: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而菩萨修行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六度万行,六度中布施列为第一,布施就是放下、是舍、是帮助他人。而要帮助众生,就要求佛放下、舍去身外的一切财物和身体的各个部位乃至整个身体,并且布施还要做到无相,不求任何回报。所以佛在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佛陀教诲下,始终身体力行的从事着救度众生的菩萨行。慈悲,在《大智度论》解释为: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这里包含了最崇高、最广泛、最无私、最彻底的慈爱与怜悯!所以佛陀视一切众生为其子,不单施于人,也施于一切有生命的动植物,提出草木国土,悉皆成佛的教导。由此佛教的慈悲、平等超越了对一切社会和生命形态的差别,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没有你我亲厚之分!从而佛都将众生的苦厄视作自己的苦厄,将解救众生的苦难当作自己的本分。是故,慈善公益不但是佛的重要修行,而且是佛度众生的方便法门。

佛教传入中国以来,在与中国社会相适应相融合的过程中,慈悲思想与慈善事业一起得到了传播和发展。据历史记载:世界上最早的医院是中国南朝齐时寺院设立的养病坊,而患者留寺治疗,其实就是现代医院的雏形,故千百年来,许多佛教寺院都保持着开设义诊救助、施医赠药等优良传统;世界上保持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慈善机构是北魏僧人创立的悲田院,发展到现在,佛教乃至其他宗教都积极创办了众多的老年安养院、老年公寓等,替国家分忧,替天下儿女尽孝;世界上最古老的慈善基金会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无尽藏。因此历史上佛教界的慈善事业从养老院、孤儿院、养病院、难民收容所到基金会,一应俱全。

新中国的缔造者主席在与西藏活佛的一次交谈时说: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主张普度众生,是代表当时在印度受压迫的人讲话,为了免除众生的痛苦,他不当王子,出家创立佛教。为此,信佛的人和我们党人合作,在为众生即人民群众解除压迫的痛苦这一点上是共同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得到长足发展的同时,佛教慈善事业也蒸蒸日上。据统计,目前我国30多个省市,在佛教协会和寺院中都设立了佛教慈善基金会和功德会的机构,港澳台地区60%的佛教团体也相应地设立了慈善部门。

佛教在中国,能够做大做强,经两千年而不衰,信徒遍布亚洲乃至散居全世界,成为世界佛教的发祥地,其内在动力就在于它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总是在不断地与社会的调适中前进。而佛教的公益慈善事业,就是宗教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最佳切入口,救急于燃眉,送炭于冰雪,既符合教理教义又符合国家道德规范。而弘法是家务,利生是事业是佛教开展慈善事业的导向,两者是互动的,不可偏废。弘法就是以来净化人心,即陶冶灵魂,提升人性;利生就是与乐拔苦,利乐有情。因此做好慈善事业既是佛教的优势,更是佛教通向社会的一扇大门。而我们中国当代佛教的主旋律,就是坚持中国化方向,建设人间佛教,回馈社会,服务人群,报四恩,为共建和谐社会献计出力。

所以佛教慈善之举,一直是社会各阶层非常认同的一种与社会互动的良性模式,是让更多人了解佛教慈悲济世、弘法利生本怀的最好渠道,是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生动体现。由于佛教传入中国后,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而佛教诚信与慈悲济世的社会形象、与大量心怀爱心的僧俗信众,更是推动、实践佛教慈善公益事业的重要社会资源。与此同时,佛亦从中感受到救度众生的菩萨行,就是自利利他圆成佛道的途径,从而更加坚定了信仰。

佛教慈善事业不但始终关注人类的疾苦,更不遗余力的推动世界的和平!要世界和平,就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虽是万物之灵,但顶多只能拥有半个地球,因为在地球上除人以外还生活着数不清的生命。所以佛教的慈善事业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最大限度地尊重生命,尊重自然!佛教的缘起论、业报论、慈悲观、平等观等教义中,都体现了伟大的生态思想。佛教依正不二的宇宙观,对于克服人类中心主义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佛教认为,人类社会与自然万物是相互依存的,是正报与依报的关系。正报是我们内在的身心世界,依报是外在的自然环境。依报随正报而转移,故《维摩诘经》说: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自然环境的好坏与人类的观念、思想和行为关系很大。正是因为佛教相信因果,相信依正不二的原理,不仅推行放生,不杀生,而且历代寺院所在之处无不是青山绿水,环境宜人,生态一派和谐。而佛教要做好慈善事业,就要继续发扬光大过去的好传统,积极植树造林,保护森林植被,爱护好自己的母亲河,防治污染,支持动物放生和护鸟等活动,维护生态平衡。

12年前,在生机勃发的春天,中华人民共和国习主席在主政浙江时,代表浙江人民对首届世界佛教论坛在杭州的召开,致辞表示祝贺和欢迎时说:支持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促进文化繁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作出应有的贡献。为我们创造一个更加和平、更加美好的世界而共同努力。这三个促进,一个创造,不但对世界佛教论坛的召开指明了方向,更为世界佛教论坛以后的举办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还为中国佛教公益慈善指出了努力的目标。5年前的秋天,习主席西行哈萨克斯坦、南下印度尼西亚,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倡议。2017年伊始,1月17日、18日,习主席又先后在达沃斯和日内瓦发表的两场主旨演讲中,首次提出了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展现了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的应时而为、开放包容的大国担当。这是中国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中国人民包括中国佛对建设美好世界的崇高理想和不懈追。

(责任编辑:小编)
下一篇:

第五届世界佛教论坛分论坛:中韩日佛教

上一篇:

静波法师:由佛教与公益慈善引发的思考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