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4月,“生命关怀”项目实践基地正式揭牌以来,许多学者、法师、医疗从业人员进行了系列讲座、沙龙、实践培训,扎扎实实地向社会大众推广生命关怀、生命教育。
11月3日和4日,“生死学与生命关怀”国际学术论坛在上海玉佛禅寺隆重举行。这正是“生命关怀”项目的一项重要活动。
他回顾了玉佛禅寺在生死学与生命关怀领域的规划与探索,觉群人间佛教研究中心正大力开展生死学的研究,上海觉群文教基金会开展的生命关怀项目也进入了实践阶段。
本次论坛是上海玉佛禅寺生命关怀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论坛将进行七场发表,主题涵盖临终关怀、生命教育、灵性陪伴、乐龄关怀、舒缓医疗及生死学学科建设等当下研究领域的诸多重要议题。
不同领域专家学者的专题发表与思想交锋,必定会引起社会大众对“生命”的全新认知,并推动生死学学科建设和生命关怀实务操作,探索总结富有本土特色、易操作、规范化的生命关怀和生命教育新模式。
或许,禅风君在这次论坛中采访玉佛禅寺监院、上海觉群文教基金会秘书长慧觉法师的一段小故事,可以给你解答。
为了这个项目,我去过上海一些社区医院。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有一次我走进一家医院,看到一个老人非常安详,好像比其他病患都轻松很多。我跟他聊了一下才知道他是个佛。
慧觉法师谈到这位老人住在临终病房,平时看看佛经、听听讲经的光盘。尽管生命快要走到尽头,却能够很平静、乐观地面对。
看到老人保持这样的生命状态,慧觉法师很感慨,“虽然我们讲临终病房是‘死亡病房’,但是他给我的感觉没有悲悲戚戚,没有恐惧。”
大量普通老百姓的医疗资源、资金,有80%是用于临终前一个月左右的。这些毫无意义的抢救叫“无效抢救”。而真正用于老百姓的健康保健医疗的费用只占极少数。
王雷泉教授感叹说:“中国社会在发展,老百姓已经从原来的解决温饱问题,上升到追求生活质量、生命尊严了。中国人有句话叫’好死不如赖活’,但问题是我们现在都是’赖活着’,同时也是’赖死’。”
因此,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如何让人们的生命品质得到提升、从容面对生死,便成为一个十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佛法的智慧可以引领我们找到正确的方向。
慧觉法师表示,佛教本来就是关注人生的宗教,帮助人们自在的生活,烦恼少一点,在精神层面获得幸福感。如今,玉佛禅寺启动“生命关怀”公益项目,也是在践行人间佛教思想。
从佛教角度而言,解脱的生死是超越生死,死亡不是喜事也不是坏事,以缘起的观念来理解和面对死亡,那么可以无畏亦无惧。
正是秉持着“文化建寺、教育兴寺、觉悟群生、奉献社会”的寺院建设理念,上海玉佛禅寺在不断推进都市佛教发展的过程中,正着力构建本土化佛教生命关怀体系:
在这样的行动框架下,玉佛禅寺将佛法的智慧融于临终关怀的理论,逐步推进生命教育在中国的本土化实践。
此外,禅风君在采访王雷泉教授时,也了解了他作为一个佛教研究学者,对生命关怀的看法。他从体、相、用三个方面,与我们分享了他对生死学目前建设的理解。
“体”就是根本的原理。从这个方面来讲,佛法就是最好的生死学、最深刻的生死学。因为,佛法本身就是让我们了脱生死,安宁自在。
从“体”到“相”,就要做好学科建设。生死学要吸收大量的哲学、宗教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一些理工类科学、医学等知识。
作为“生命关怀”公益项目的实际参与者和推动者,慧觉法师则谈到:“我们推动这个项目,首先要破解一些固有的思维,比如许多人比较忌讳谈论死亡的话题。因此,首先要从理念上进行一些宣传。”
目前,“生命关怀”的实践必须探索出一条本土化的道路。对此,慧觉法师希望通过这两天的高峰论坛,与专家学者一起探讨和研究,希望一些好的经验能在上海落地生根。
另一方面,慧觉法师也表示“生命关怀”项目需要进行理论性课件的开发、培训实践体系的构建,更重要的是建立起一个可复制的标准。
禅风君相信,在佛门寺院众多大德法师、高校专家学者,以及许多深入生命关怀第一线的医疗从业人员的积极参与下,“生命关怀”公益项目,乃至面向全社会的生命教育必定可以扎实地推进下去,让更多人了解生命的意义,过上有品质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