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18662168945

祖道重兴:天童禅寺开山义兴始祖塔院遗址重新发现

2018-12-25来源:香道网   

祖道重兴:天童禅寺开山义兴始祖塔院遗址重新发现,专家推断年代可上溯至宋代

在谈及天童开山义兴始祖塔院重新发现时,宁波市鄞州区文管办主任金琪军感慨地说:“印证了文献,见证了实物,论证了价值,考证了史实,作证了天童。”

遗址考古调查情况报告会现场

“天童开山义兴始祖之塔”

佛宝网宁波讯 2018年12月19日,记者从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区文管办联合举行的“天童禅寺义兴始祖塔院遗址考古调查情况报告会”上获悉,经调查,遗址年代可上溯至宋代,塔院内还发现众多不同历史时期的遗物,专家推断应是后人缅怀义兴始祖的衣钵塔或纪念塔,为天童禅寺的重要文化遗产。

天童禅寺,位于东吴镇太白山簏,已有1700多年历史,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鄞州作为“中国海丝文化之乡”的重要历史遗存。据文献记载,义兴祖师为天童禅寺开山祖师,于公元300年,云游至东谷(现为古天童)结茅为庐,创立太白精舍(即天童禅寺前身)。但关于义兴始祖的生平履历极少,尤其是其圆寂后如何埋葬,葬于何处,更不可知。

“塔刹五宝瓶”石塔构件

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此次考古工作的领队罗鹏告诉记者,根据《天童寺志》记载,清代康熙九年,天童森林公园南侧的卢家岙伏翠庵建成时,宁波寿昌寺住持派徒孙德介法师前往视察,德介法师无意中发现了义兴祖师塔的石幢和古墓穴,石幢八棱,上镌“开山兴禅师塔”字样。随后,修建塔院,还请当时天童寺方丈山翁道忞题写义兴祖师塔铭。到康熙三十八年,又重建塔亭。到1905年,塔院坍塌毁掉,又重修。再到1927年,天童寺多方筹集善款,又重建“开山义兴始祖塔”。至上世纪六十年代,塔院又遭破坏。

天童开山义兴始祖塔院遗址

不久前,天童禅寺的法师再次寻访到义兴始祖塔院遗址,并发现了时期《天童重造开山义兴始祖塔记》拓片及部分石塔构件,上面有碑铭“开山义兴始祖塔”字样,同时,从相关文献佐证得以确认。

今年9月,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区文管办联合组成工作队,开展对塔院遗址的考古调查及初步清理工作,历时两个多月。

塔院遗址位于盘山脚下的卢家岙,地表遍布茂盛的翠竹和浓密的杂草,主要由塔院和僧院两部分组成,总分布面积约760平方米。塔院坐落于卢家岙半山腰,塔院所在区域为凹陷的大坑,里面散布大量乱石堆和毛竹。塔院东、南、西,都有碎石块砌筑的圆弧形护墙。塔院前侧为拜台,拜台北侧为护坡挡土墙。塔院方向坐南朝北,方向21度,护墙类似圈椅背,墓塔位于圈椅中心,正对太白山飞来峰和天童禅寺。

考古调查现场

据罗鹏介绍,从塔院拜台可以俯视僧院。僧院坐落于塔院北侧下方的山间平地,整体呈正方形,四周及院内伫立着石砌院墙。考古现场,僧院遗址竹林茂密,乱世堆积,杂草丛生。僧院东侧为梯形空地,空地东侧为深涧,深涧西侧砌筑石挡土墙。

经过考古队清理后勘测,僧院主要由东院厅堂建筑台基、前后庭院、前后廊、西院天井、过道、卧房、厨房、食堂、道路、院墙、院门、排水沟、菜畦等以及组成,总面积约630平方米。

在此次考古调查过程中,共发现72件遗物及部分建筑残件。出土的60件瓷器,都是残缺碎片,主要以日用瓷为主,有碗、盘、盅、韩瓶和笔筒,分青瓷、青花瓷、粉彩瓷、酱釉瓷等。青瓷5件,釉色泛清灰,胎质灰白,素面,装饰纹比较单一,呈现宋代晚期越窑青瓷的特征。青花瓷31件,青花颜色鲜艳,淡处浅蓝,浓处深蓝,釉层光润,胎质洁白,外壁装饰多为缠枝花卉纹,内底或素面或饰灵芝纹,底部还装饰方形青花印章,多为民窑花押款识。

僧院地表采集的青花瓷片

值得一提的是那些粉彩瓷器,釉面光泽柔和,胎质洁白细腻,胎体轻薄,纹饰精美,色彩瑰丽,画工精细,工艺高超,底部装饰矾红印章款,多为生产商名号,少量有官窑款印记。其中,部分碗外壁上有“天童寺”三字,罗鹏判断应该是当时天童禅寺的定烧瓷。这再次说明遗址与天童禅寺的渊源。

出土遗物中还有12件石器和砖瓦,大部分为塔院建筑构件,个别为生活用品,有石基座、施食台承露盘、塔刹石构件、塔身石柱等。

僧院西院南堆积出土的酱釉瓷四系罐“蒋正芝”款

经考古调查,罗鹏认为,可以确认宋代以来此处遗址就有塔院存在,遗物从宋代青瓷、明代石板,到清代的青花瓷,时期及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粉彩瓷等,时间跨度大,连续性强,与文献中关于义兴始祖塔院的记载可以相互印证。

此外,塔院虽然被破坏,但残留的构件,用料精良、造型规整、雕刻精美、技艺高超,是珍贵的佛教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整个塔院的布局,延续了南宋时期高等级墓葬的形式,为研究我国佛教建筑尤其是禅宗高僧的塔院布局及丧葬方式等提供了重要的佐证。

僧院西院南出土的粉彩瓷碗残片

区文管办主任金琪军表示,此次考古调查发现的塔院遗址填补了有关天童禅寺义兴始祖的资料空白,发掘出的众多石塔构件、墓砖、不同年代的瓷器残片等为塔院的历史沿革提供了实物见证,同时也印证了义兴祖师结茅为庐的传说和天童寺祖师塔屡毁屡建的史实。“历史上的天童寺及其祖师塔,屡建屡毁,屡毁屡建,千年不绝。”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全方位从封闭走向开放,文物也逐步从破坏走向保护。可以说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当下,此次的考古调查发掘无疑是我区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又一重大成果,意义深远。下步,我们还会继续结合天童寺丰富的“海丝”文化遗存,开展相关研究考证工作,进一步拓展天童禅寺的文化广度和深度。”金琪军说。(记者 吴海霞 通讯员 王奇峰)

延伸阅读:云山尽是袈裟影

——天童禅寺方丈诚信法师新年伊始勘察祖师塔院遗址小记

临近中午,刚要吃饭。突然接到正悟法师的电话告知:“诚信大和尚要去幻智庵、伏翠庵,请在路边等候。”心中不觉一惊,因为“伏翠庵”所处的卢家岙是天童禅寺开山义兴始祖塔院,1700多年来屡废屡新,现仅存遗址。稍整思绪后,我拿起相机和一根竹杖走出房门……赶到伏翠庵右侧的幻智庵时,诚信大和尚、侍者及古雨法师已经先到。

幻智庵,南宋时天童禅寺住持西岩了慧禅师的塔院。西岩了慧禅师,四川蓬州罗氏子,夙根深厚,稚幼之时,每与群儿戏,必集沙为佛塔。乃径山无准师范禅师之法嗣。(西岩了)慧先依妙峰善于灵隐。(妙峰善)两庑壁面绘五十三参相,令禅衲各呈偈,慧亦有,而忌之者不以登卷。善阅卷,问曰:“慧侍者何无?”曰:“有,不足登卷。”善曰:“试举看。”偈曰:“幸是十方无壁落,谁将五彩绘虚空;善财眼里生花翳,去却一重添一重。”善亲为书之卷首,自此声名烂熳。后慧住天童,创幻智庵别祠,(供)奉妙峰(善),用报知己发明。

依清代《天童寺志》记载:幻智庵附近有三座禅师塔,分别为:幻智庵山上的西岩了慧禅师塔、右垄之牧云门禅师舍利塔、幻智庵后的柏堂静禅师全身塔。听过我的介绍后,诚信大和尚问:“还有遗址否?”当得到肯定答复后,和尚手持竹杖就往山上拾级而上,山路崎岖也挡不住衲子礼祖之心。向上走30多米后,来到一座约四米直径的祖塔遗址前,虽无片文,但和尚已经双手合十,口中念念有词……

下山后左转,来到紧邻的伏翠庵。

伏翠庵,原为南宋西江谋禅师塔院,禅师俗姓吴,江西南昌人。师枯瘁寒瘠,似无生气,然升坐说法,机语波峭,音吐宏亮。宋端平年间(1234-1236)住持天童。晚年受理宗宠命三锡,入宫中问道,际遇之盛,为当时所未有。时痴绝道冲主玉几,尝赠以诗,有句:“千丈飞流气象新,岩前一吼净无尘。”将入灭,顾侍僧云:“一笑翻身,日面月面。”搁笔而逝。近世遗存有寿岩昌禅师塔院。伏翠庵后即为天童禅寺开山义兴始祖塔院,清代《天童寺志》中记述有关伏翠庵的文字约有近4700字之多。据下三塘村民回忆:1966年之前尚在,有两位尼师住庵守塔。听过介绍,诚信大和尚手持竹杖,沿着泥泞的山路向竹林深处走去。遍山竹林,虽寒冬腊月,也一样翠绿,半倒伏如麦穗一般,不虚伏翠之雅名。

向山上走过百十米古道后,一座约八米直径的天童开山义兴始祖塔院遗址出现在大家的眼前。只见诚信大和尚健步走到祖塔遗址中间,双手合十、问讯、默默凝视。仿佛对祖师述说着什么……突然和尚说到:“快看,下边有石塔构件!”边说边下到遗址坑里搬动石塔构件,可能太过沉重,又呼来侍者一起帮忙。经过一番努力,一个约40厘米x40厘米大小,上有五个宝瓶状的石质塔刹出现在大家的面前。我举起相机记录下这激动人心的一刻,时间定格在2018年1月2日12时26分。正是:塔刹犹存知古塔,千年恍若见前人。

清代《天童寺志卷之七·塔像考》记载有:释德介《重竖塔诗》,其序文曰:康熙庚戌(1670年)春,伏翠庵成,时雨初晴,偶步溪上,得石幢于涧中,泥藓剥落,隐有字迹,细拭视之,乃兴祖(天童开山义兴始祖)幢石也,时悲喜交集,即白之上人(菊窗璇公),乃就山古竁(音翠,墓穴),贸(买)地重竖。又:《天童寺续志卷下塔像考第七》记载有:开山义兴始祖塔,在卢家岙伏翠庵后,清康熙间,寿昌菊窗璇公重建,逮光绪乙巳年又圯,寄禅禅师修竣,并重刊碑铭。天童山居图上有详细的义兴祖师塔标注及图样(己未1919年,八年夏末之吉,四明朱祥麟绘于天童寺之东桂堂)。

净法界身,本无去来;大悲愿力,故现生死。去来不落于常情,生死岂同于世谛。兹塔因山而有托,山因塔而留名矣。时隔348年后,天童开山义兴始祖塔的石塔构件再度应世,感国家政通,人民和谐。昭示着天童祖庭迎来又一次中兴。(文:释崇和)

附录一:清康熙八年(1669年)宁波寿昌寺住持璇公重竖义兴祖师塔的经过

甬城寿昌寺住持菊窗璇(音璇)公(山翁道忞的戒子)发心修复伏翠庵(宋西江谋禅师塔院),派徒孙释德介(竹窗德介、于石介,曾住甬城寿昌寺,天童寺清代寺志作者之一)前往具体执行,伏翠庵落成时,一天雨后初晴,释德介在庵旁溪水中发现义兴祖塔石幢(八棱,上镌“开山兴禅师塔”,字画分明),立即报告给璇公上人。璇公依旧有墓穴,捐资买山重竖义兴祖塔,并请当时天童寺方丈山翁道忞题写义兴祖师塔铭。(文:释崇和)

附录二:释道忞:义兴祖师塔铭

弘觉禅师道忞著塔铭,序云:

义兴师,不知何处人;以时考之,盖在孙吴间。诛茅于越东之绝壑,云深路僻、人迹罕经之所。时山尚未有名。西晋永康元年(公元300年),传有童子来供薪水之役。久之,告师辞去,曰:“我本太白星,天帝以师道行高卓,故命我化身执侍耳。”由是厥后,山名太白,寺号天童。历唐及明,宗风代振。迨谷迁陵变,向之规制,竟幻寒烟衰草。崇祯间,先师悟和尚主席,顿还旧观。天童之名复克寰宇,皆师发祥有以造之也。师正当摩腾始汉、未东之候,一切教门佛事,尚属天开草昧,故师生平、语言、行迹无闻,出生入灭皆不可考。国朝康熙己酉(公元1669年),寿昌菊窗璇公,诛茅于寺前南山之坞。从深涧得石幢八棱,上镌“开山兴禅师塔”,字画分明。去数百武,旧有竁穴。于是捐资买山,砻石建塔,复奉师焉。嗟乎!圣帝明王山陵,世远亦多湮没疑似。师幻化千百余年,其塔由成而毁,复由晦而彰;非天帝钦崇道德、不忘夙心,故假手于我璇公欤?璇公禀戒于余(山翁道忞),从余乞铭,将以昭告来兹,甚盛心也。余忝两主天童,于师有茑萝附松之义,义不敢辞。谨拜手稽首,为之铭曰:

维昔义兴 委身绝壑

路僻云深 世人罔觉

爰有童子 职劳水薪

行满将去 辞告师因

始信西金 天帝遣来

名山太白 精蓝肇开

升堂说法 四海云从

千秋万岁 奔走象龙

师有灵塔 岁远莫征

孰审前山 草没佳城

长庚夜泣 天帝悲增

乃眷璇公 假手重兴

高建云幢 再砻砌石

烧香散花 作礼晨夕

咨尔山君 并及水王

仰体瑶阶 永护勿忘

附录三:毛奇龄:重构塔亭颂

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竖塔亭,检讨,萧山毛奇龄著颂记云:

今天下禅宗之宗太白,比梁大同中之宗少室,唐永隆前后之宗宝林,较为尤盛。甬东三佛国,诸佛化身,应现其地,相传太白得名最久。在吴赤乌闲,兴师住此山。永康间,忽有童子来侍师,久而辞去,询之,曰:“我非他,即金天太白星也。帝慕师笃于道行,使执役焉。”是时名其山曰太白,寺曰天童。今上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寿昌菊窗璇(音璇,xuan2)公,结茅于寺南,涧中得石幢,乃师之塔石。就涧数百武(半步),旧有塔基,因竖建焉。师在当时,初祖(达摩,公元520年)未入,凡东南名僧,率以高座讲论相矜高;而师独孤居兹山,徙倚于玲峦蓊荟之乡,一似初祖面壁。而东禅之坐碓者,则是天童捆奥(阃奥:比喻学问或事理的精微深奥所在),师实开之。宜乎鸡足之藏,历数世而弥显也。然而璇公翳剔之功,何可泯哉?岁在戊寅,因重构塔亭而请为之记,遂作颂曰:

维是清净身 化作百千亿

枉石为三身 究之不得一

如何紫金藏 留此不坏迹

发相等墨云 骨象变金色

得非太白光 结是大慧力

藏室无几延 甃石不盈尺

仰视六幕闲 鸿蒙总开辟

附录四:释德介《重竖塔诗》

德介重竖塔诗序曰。康熙庚戌(1670年)春。伏翠庵成。时雨初晴。偶步溪上。得石幢于涧中。泥藓剥落。隐有字迹。细拭视之。乃兴祖(天童开山义兴祖师)幢石也。时悲喜交集。即白之上人(菊窗璇公)。乃就山古竁(音翠,墓穴)。贸(买)地重竖。何世相传仗锡山。太白塔者。云师塔也。讵(岂)知仗锡者。乃李唐龙纪间。天童纪禅师飞锡创建。以其灯分太白。得以是名。因成俚言二章。志感诗云。

每从东谷寻遗迹,

偶尔风雷破草堙。

短碣(圆顶的石碑)犹存知古塔,

千年恍若见前人。

云山尽是袈裟影,

松坞(坞)依肰(然)晏寂身。

童子殷勤昔日事,

至今高岫仰仪真。

谩云(休说)金骨瘗他山,

别有开茅龙纪间。

今尚相传太白塔,

昔曾仗锡万松关。

神龙天矫随云驻,

野鹤回(回)翔带月还。

莫拟一川称异派,

清流从此听潺潺。

(节选自《天童寺志》)

文字:吴海霞、王奇峰、罗鹏、释崇和

图片:罗鹏、释崇和

 
(责任编辑:小编)
下一篇:

扬州文峰慈善2018年度生态放生活动圆满

上一篇:

湖北罗田县显化寺落成暨佛像开光圆满举行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