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贤人对沉香的保护 木无夭札之患,得必
美好奇特的东西,总需有良好的保护才能有所延展。海南沉香得天独厚,品质上佳,这当然引来了朝廷的征纳,官吏的攫取,借牟利者的巧取豪夺,对沉香生长害莫大焉。宋代沉香消费旺盛,海南沉香产地主要是黎母山峒,量大质优,冠绝天下,朝廷规定为贡品。
时采购者通过各种途径源源贩运,收购者不绝于途,采购沉香到内地贩卖,沉香成为畅销的佳品。采香者予取予求,取索无厌,贿赂山民为之狂砍滥伐,如此一来,自然破坏了沉香的生态环境。对那种暴殄天物、竭泽而渔式的攫取滥用沉香的行为,苏东坡以悲天悯人的情怀写诗(《和拟古九首·和陶诗五十七首》之一)给予严厉抨击:
沉香作庭燎,
岂若炷微火,
贪人无饥饱,
朱刘两狂子,
本欲竭泽渔,
甲煎纷相和。
萦烟弱清歌。
胡椒亦求多。
陨坠如风花。
奈此明年何?
诗中揭露海南地方官员(诗中原注日:“朱初平、刘谊欲冠带黎人,以取水沉耳。”)纵容采香客及商贩重金贿赂黎人大肆砍伐沉香,图一时之利、贻千秋之患的丑恶。苏东坡把两个无耻官员贬为“朱刘两狂子”,他们不顾物性,只为私欲攫取进贡沉香,竭泽而鱼,必然使本来就珍稀的沉香更为稀缺,真是长此以往,“奈此明年何?”子孙们怎么办呢!
历代有识之士均对沉香的进贡、采买、保护采取了悲天悯人、民胞物与的态度。清代乾隆《崖州志》卷十记,载康熙七年(1668)时任崖州知州的张擢士,就沉香采办上书朝廷,求免进贡沉香,表中指责采伐沉香之弊,提出保护黎民及沉香的主张。其言谆谆,饱含创痛的心境,不乏真知灼见:
琼郡半属生黎,山大林深,载产香料。伏思沉香乃天地灵秀之气,千百年而一结一 自康熙七年奉文采买,三州二县,各以取获迟速为考成殿最。猾役入其中,狡贾入其中,奸民入其中,即诸黎亦莫不知寸香可获寸金,由此而沉香之种料尽矣。若候再生再结,非有千百年之久,难望珍物之复种……近因采买艰难,催提纷纷,本年春夏初犹银香兑重,及至逼迫起解之时,甚有香重一倍而银重二倍者一 况琼属十三州县供香百斤,而崖独有十三斤之数。嗟!崖荒凉瘠苦,以其极边而近黎也。且香多则解费亦多。籍日产香,岂又产银乎?倘由此年复一年,将虑上缺御供,下累残黎,区区末吏又不足惜矣。《乾隆崖州志》
海南香好并传续久远,总体上说与生态保护生态有关,除有识之士,清官循吏的功劳外,更应归因于当地黎苗人民天人合一的潜在意识和生活方式。宋代苏颂《本草图经》木部卷十“沉香”记:
沉香、鸡骨、黄熟虽同是一木,而根、干、枝、节各有分别者是也。然此香之奇异最多品。故相丁谓在海南作《天香传》言之尽矣。云四香凡四名十二状皆出于一本,木体如白杨,叶如冬青而小。又叙所出之地,云窦、化、高、雷,中国出香之地也,比海南者优劣不侔甚矣。既所禀不同,复售者多,而取者速,是以黄熟不待其稍成,栈沉不待似是,盖趋利戕贼之深也。非同琼管黎人,非时不妄翦伐,故木无夭札之患,得必异香,皆其事也。
“非时不妄翦伐,故木无夭札之患,得必异香”,此言极堪玩味。这里的意思是,凡是中国所有出产沉香的地方,都不能和海南的沉香相比。其原因“所禀不同’’,就是所秉受的天地的禀赋、所获得的自然的赐予不同。所幸的是,当地的山民有一种不到时候不妄加采获的良好习惯,丰富的生态保护经验,并形成一套机制和习俗。“非时不妄翦伐’’,尊重动植物的生命,保护动植物界的生态平衡。正如《荀子·王制》所说:“不夭其生,不绝其长”,因此,“木无夭札之患,得必异香”,这就是海南沉香妙绝天下的另一个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