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18662168945

何为线香

2015-08-25来源:香道网   
  
中国何时制作线香,目前的资料已知在十六世纪末已经使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十四曾记载作线香的材料和方法。李时珍生与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的蘄州,今湖北省的蘄春县。李时珍的父祖及兄长均业医,可说是医生世家。他十四岁中秀才,在参加举人乡试屡考不中之后,从此终生行医。李时珍与三十五岁(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开始编写【本草纲目】,他曾在楚王府任奉祠正,兼管良医所。又被荐举在京城太医院任职。然而在太医院做不到一年,因当时明世宗嘉靖帝追求炼丹长生不老之药,李时珍感到志趣不合,托病辞归。万历六年(1578年)李时珍六十一岁,在花了二十七年的时间,三次大幅地修改,终于完成【本草纲目】五十卷,一百九十多万字。这本巨著从他过世前三年开始刻印,至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在南京首次出版,以后多次翻刻。李时珍死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其书中的内容可说是包罗十六世纪及前代的本草知识。
 
有关制作线香的材料和方法,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卷十四中曾记载用其料加减不等,大抵多用白芷、芎?、独活、甘松、三奈、丁香、藿香、藁本、高良薑、角茴香、连翘、大黄、黄芩、柏木、兜娄香之类为末,以榆皮面作糊和剂,以喞筩筰成线香,成条如线也。在这里所说的主料是降真香,再加减其他的材料。由于【本草纲目】的成书年代在西元1578年,也就是说书中记载万历六年以前的资料,因此线香的使用和制作在十六世纪后半已经有了。高濂【遵生八笺】“聚仙香”记载以竹子为心的“篦香”作法;其法以合香末调蜜及油先和上竹心子作第一层,趁湿又滚檀香、排草、沈香末为第二层,完成后在筛子上晾干。“每香万枝工银二钱,竹棍万枝银一钱二分,香袋紫龙力纸,每百足数五钱。”这是现代流行“篦香”的相似制造法。
 
线香的使用时间是否能提早,目前尚待研究。宋代铜镜上铸有香炉的纹样,有的炉中烟云缭绕而结成心字,有的烟云散出而炉中一排直线看上去似乎插着一束香。江苏武进的村前乡蒋塘村的南宋墓出土一件钟形铜镜,其形如钟、有掛纽、正面鉴光、背纹铸双剑。背面的纹饰其剑柄朝上,中间有一炉。炉中烟云缭绕,云气底下以并排的直线表示,似为线香。两侧有隶书对子--【河澄皎月、波清晓雪】。
 
由于该报告的图片不清楚,我们有必要比对同类型的宋代铜镜纹饰。有一方宋代【安明宝剑镜】其镜背铸有两柄宝剑,宝剑中央是一三足鼎式炉,炉中冒出烟云,有细长条的云气、结如心形的云气,其云气中央有一颗圆珠。这种香炉被称之为“丹炉”是用来炼丹的。道教的齊醮仪式也要设立香案香炉,齊醮中的许多活动也是围绕着香案香炉来进行,例如稽首烧香、“烧自然旃檀返生灵香”等以焚香祝请仙人降临或修道者还魂。佛家也有“坐近炉烟讲法筵”、“师子座中香已发,西方佛偈南僧说”。宋代欧阳修曾形容“玉案拜时香袅袅,书廊行处珮珊珊”,描述他在太清宫烧香时所见所闻。
 
道教也有招鹤、祝请神灵等活动,这些活动免不了设香炉以焚香招请。宋代铜镜中有如下的图案—一鼎式三足香炉,炉中冒出两股交叉的烟气,烟气中有两条龙显现出来。香炉置放于坡地,坡下有浪花汹涌,一只乌龟踏波而来。这样纹饰的宋代铜镜有“宋双龙纹镜”、“宋嘉熙双龙纹镜”、“宋双龙纹镜”带柄之莲花式镜。这们的纹饰可能与任何拜醮设壇无关,只能说是道教文化流被之下的产物。镜背的纹样中香炉内只有弧线的烟气,没有直插式类似线香的直条纹。因此我们还不能说已使用直插式线香。
 
另一项旁证是瓷器上的图案,有一件元代磁州窯红绿彩人物大罐,外壁绘四枚开光,其中一枚开光内绘一仙姑端坐榻上,榻前置一香案,案上香炉明显地绘出一颗香丸並冒出袅袅烟云。而非直插式线香。至于周密的【武林旧事】卷二“元正”所说的“上服袱头、玉带、靴袍,先诣福宁殿龙墀及圣堂炷香”在此所说的炷香,只能说是上香或祝请上香之意,若是当作形容直插式线香则不太恰当。
 
【粤海关志】卷九的清代税则,有多处提到“线香”、“排香”、“束香”之名。例如卷九,税则二“杂货”,页十,“排香各色粗香每百斤各税五分”。页十二,“杂货免征”,“香料,土线香芸香每百斤税五分”。“右正税”,页十六,“排香,比粗香,每百斤五分”。等等……从以上各条资料看来,线香,排香在清代其制造、运输的数量相当多,而且列入一般日常的货品中。因此可以说清代使用线香已相当普遍。
 
(责任编辑:小编)
下一篇:

佛教用香

上一篇:

重庆小面加盟店疯狂到何时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