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18662168945

刘良佑和他的香室规矩

2015-11-20来源:香道网   
 
藏道序
提及当代香学研究,刘良佑先生的名字是绕不过去的。早年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文物处工作的他,接触到很多清宫旧藏的香具和香料;他又是较早来大陆的台湾学者,有机会接触到大量考古出土香具;加上台湾上世纪80年代的“宣德炉”热,几种因素叠加,使他下定决心开始重新审视传统香文化。
 
 
刘良佑的香学研究,不仅注重典籍,还注重实地考察。主要是去南洋香料产地大量调查,包括对日本香道的考察,对中国各窑口的再考察,终于使他建立起自己的香学系统。
 
离开台北“故宫”后,刘老师在台湾逢甲大学任教,他带领学生一起研究香,铺陈香席,香学体系越来越完善,在台湾有了一批追随者。之后他被上海博物馆聘为特约研究员(2004年7月至2005年7月),又在上海带出了一批玩香高手。
 
虽然2007年刘老师于青海辞世,但他开创了一条进入香学领域的新道路。
 
 
刘良佑先生在品香
 
陈建民说,刘良佑老师确立的香室规则,他们一直在奉行。在香室外面,有小小的茶桌,这也是按照明人规矩设立的,在品香前,先要品茗,目的在于培养气氛,打开嗅觉和味觉,这种品茗,按照刘老师的叫法,应该叫“啜茗”,不是用复杂的工夫茶,因为重点在香不在茶,茶点也要简单,不要喧宾夺主。
 
在邀请人之前,可以先准备香帖。刘老师和学生们讲过有几种人不能请:没有闲情、手机不离手的人不请;高谈阔论、俗不可耐的人不请;感觉迟钝的人不请。和这些人在一起,基本上是浪费。“但是老师说每次不宜超过4人,客少为尊贵。一人独品,可以准备香笺,自己把心得写在上面,称为幽;二人为胜;三四人为趣。
 
大环境准备停当后,就进入香席准备过程了。先是香木,取得香材后要先理香,也就是用勾刀勾去外皮和腐肉,再区分精细等级。一般香材买到时候已经初步区分了,但是买未经整理的香材,也有很多乐趣,可以在过程中深入学习。
 
清理干燥透了的香木,先是清下来一些丝絮,这叫勾针,好的也可用来品香;然后是切香,用香刀在巴掌大的香材上,取对角位置,削下大拇指指甲大小一片,放在香盒中,这样大小,可保证香气如一,变化不大。香木的等级,不是看含油量,也不是看轻重,完全是品香的气味来决定的。气味的优美、浓淡和变化都可以决定其级别。
 
一些有特殊香味的香材,也许不入等级,但可以算作逸品,和茶的品评也有点类似。
 
 
刘良佑先生上海香室配置的部分品香用具
 
理香需要工具,比如香刀,一般是木刻刀,也可以自己制作喜欢的工具,刘老师自己制作了系列香刀,均小巧玲珑。除了理香的工具,就是点香工具组合,简称为香属。刘老师设计的那套工具,上海的香室也在使用,同样包括香铲、香匙、压灰扇、探针、顶花压、香火夹、香帚等器物,造型古朴大方,均与古代器物相仿。
 
这些器物各有用途,比如火捏用来夹取香木和香渣,火箸是金属做的筷子,专用来在灰上打气孔;隔火片用来隔离火与香,通常使用云母片或银片,也有用砂锅片的,将破裂的锅底摩擦到很薄,因为能吸取焦油,而且透气性非常好。不过,功力最高的人,还是可以用灰隔火,不需要专门的隔火片。
 
扫香灰的羽帚要用鸟羽,不沾灰尘,一般用白羽或黑羽,用毛笔也可以;然后是堆灰造型的灰铲,有些上面有花纹,可以在灰上压花。本来还有香押,顶端是梅花形状,但只有功夫很深的人才能在造型好后的灰顶上压出花纹,陈建民给我们看了他的做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先理灰,要先松后紧,最后才能保证在顶端押出好看的梅花形状。
 
这些工具统一放在香插筒里。事实上,宋代就已经烧制官窑香插筒,也有金属制造的香插筒,现代人因为疏于了解,常常将之当作花插。
 
在正式开始香席前,陈建民把传香炉的手势做给我们看,也是刘老师确定的。左手为尊,一般选用左手去握束腰炉的瓶口,然后把炉口凑进鼻子,嗅三口后,将炉放在右手上,传给下一位。这样一桌4人特别便于传递。和日本式的几十人品香传递方法截然不同,陈建民说,刘老师强调,四五人聚会,才能充分体会炉中香的妙处。
 
刘老师设计的束腰香炉特别便于出香。在台北“故宫”工作过的他,本身就对器物有很深的研究,研究历代的香炉后,提出了自己所要用的“品香炉”的概念。品香炉首先要小巧,历代所用的品香炉,最高的不过15厘米,一般七八厘米高,他决定按照这些炉的样式来研究今天所需要的品香炉。刘老师觉得,古代的香材,未必比今天丰富,所以他设计了一系列的品香炉,分别品沉香和棋楠,并且他的设计,都申请了专利保护。
 
他所设计的品香炉,大小在一握之间,不太重;其次,炉颈很高,香气要上升一厘米左右才到炉口,此时香气与氧气结合稳定。然后,不同的香用不同的炉,好的棋楠为例,要用窄而高的品香炉,这样火力才悠长,香材可以细小,香味也会很长而有转折;而沉香则使用大腹炉,这样火力猛,香味会很清晰、明快。
 
刘老师特意强调,品香炉不能是金属炉。明代的宣德炉讲究的是铜质与皮壳的把玩,因为都比较大,并不是用来品的,一般做焚香使用,或者插线香;而且金属炉有铜臭味,还过热,都不适合做品香,适合把玩,或者陈设,也可以用来观赏线香的烟雾缭绕之态。所以他设计的炉,一般是瓷质,其中以他喜欢的青瓷或白瓷为主,钧瓷也有一些。炉的大小会影响出香,同一色系会设计几款尺寸不同的炉。
 
前面所见的点香丸的直身炉,在日本一般当作品香炉。陈建民解释,关键还是因为温度不一样,我们所需要的温度更高,用束腰炉,不会被烫到。
 
在上海的香室里,所使用的香炉比较多样,除了刘老师设计的外,还有些明代的老香炉。陈建民介绍,刘老师其实特别喜欢收藏,但不是为了增值之类,而是这种收藏里面有学问。“他最后确定束腰炉,也是慢慢琢磨出来的。”
 
此外,刘老师设计的香席还有很多工具。首先是香渣碟和取火罐、香盒等器物,这些多用瓷盒,也使用了和香炉同釉色的瓷器,有时候也选用老物,包括几件我们以为是日本的香盒。陈建民告诉我们:“中国当年有很多香盒出口,我们有些器物,也是从日本淘回来的。”比如交趾陶,我们一直以为是越南生产,其实福建也出产。
 
宋代香盒造型最美,技术也很讲究,并深刻影响了日本。到了元代,香盒还是在宋的范畴之内,包括明清流行的印盒,实际上也是从宋元香盒中发展而来的。
 
(责任编辑:小编)
下一篇:

正安文化 •「和音听香」香道公开课

上一篇:

香道用香之檀香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