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18662168945

香道文化—佛珠颗数及其代表的寓意

2016-08-05来源:香道网   
 
沉香制作成彿珠佩挂于身上、手腕,于念经时拨动彿珠,沉香受体温加热,同时散发香气以定神祛邪。其味清柔甘醇,利于摄定心神,亦可帮助行气入定,最适合静坐修禅者使用。对一般修行人而言,也极益于身心的修持。彿教法华经卷十九中有详述,说明沉香是彿教中重要的供养之一,以气味美好,能袪除种种不净而著称。
佛珠想必大家都见过,但是相信很多的朋友对佛珠颗数及其所代表的寓意还不是很了解,下边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佛珠颗数和它所代表的寓意。
文殊仪轨经里提到的佛珠颗数有 1080、 108、 54、 36、 27、 18 颗,数珠功德经则介绍了 108,54, 27, 14 颗所代表的意义,陀罗尼集经 108,54, 42, 21 颗,下边我们结合经文从大到小给大家讲解其中的寓意。
1080颗  -- 表示十法界各有一百零八种烦恼, 合成为 1080 种烦恼, 十法界包括迷的六界: 地狱, 饿鬼, 畜生, 修罗, 人间及天上, 即是六道轮回的世界, 后四界是圣者悟的世界, 即是: 声闻, 缘觉, 菩萨及佛界。
 
108颗  代表断除一百零八种烦恼,而证得一百零八种无量三昧。三昧即是心安住于一境的寂静状态而不散乱,也就是正定中的境界。百八三昧是指大乘菩萨所修的首楞严三昧,宝印三昧,妙月三昧,狮子游戏三昧,无住三昧,妙行三昧,观顶三昧,欢喜三昧,宝聚三昧,释名三昧,无去三昧,无憎爱三昧,净相三昧,灭相三昧等一百零八种三昧。
  一百零八种烦恼即众生之烦恼种种,能生种种恶业。是由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各有苦、乐、舍三受,合为十八种:又六根各有好、恶、平三种,合为十八,总共为三十六种,配以过去、现在和未来合为一百零八种烦恼。
 
一百零八种烦恼又称一百零八种结业。也解释为三界之见惑有八十八使,即贪,嗔,痴,慢,疑,身见(执取五蕴根身),边见(执取常断见),邪见(谤无冈果,坏渚善果事),见取见(执持成见,非果计果),戒禁取见(执持不戒,非冈计因),合称九十八随眠,再加上无惭,无愧,嫉,悭,悔,睡眠,掉举,昏沉,嗔忿,覆等十缠,便成一百零八种烦恼。
54颗表示菩萨修行的五十四个阶位, 即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四善根。
 
什么是十信呢?
  一、信心谓心与理冥,决了无疑,妙信纯真,恒住中道。经云:‘妙信常住,一切妄想,灭尽无余,中道纯真,名曰信心。’
  二、念心谓真信明了过去未来劫中,出生入死,忆念无忘。经云:‘无数劫中,舍身受身,皆能忆念,得无遗忘,名曰念心。’
三、精进心不杂曰精,无间名进,谓唯以念心精明,进趣真净之地。经云:‘唯以精明,进趣真净,名精进心。’
  四、慧心善入佛法,造心分别为慧,谓精进之心,即已现前,则纯真之慧,自然发显。经云:‘心精现前,纯以智慧,名曰慧心。’
  五、定心谓念虑皆忘,寂用无心,则慧性明彻,湛然不动。经云:‘周遍寂湛,寂妙常凝,名曰定心。’
  六、不退心谓定光显发,慧心明彻,知道不远,进修无懈。经云:‘定光发明,明性深入,唯进无退,名不退心。’
  七、护法心谓心进无退,则能保护任持一切佛法,而佛之气分,与己相接。经云:‘心进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来,气分交接,名护法心。'
  八、回向心回即回转,向即趣向,谓以护法心微妙之力,感佛之光来照,又复回光,以向于佛,犹如双镜交照,光辉互现也。经云:‘觉明保持,能以妙力,回佛慈光,向佛安住,名回向心。’
  九、戒心谓心回向佛,则于净戒,安住不失。经云:‘心光密回获佛,常凝无上妙净,安住无为,得无遗失,名曰戒心。’
  十、愿心谓由心住净戒,而得自在,故能遍游十方世界,化导众生,随其所愿,悉皆满足。经云:‘住戒自在,能游十方,所去随愿,名曰愿心。’
  以上说的是十信。
 
十住是什么呢?
  三藏法数云十住者:谓菩萨约位进修,以妙觉为本,此觉由位而入,入则能住,故自发心住,至灌顶住,通为十种也:<BR>  一、发心住谓由前十信,相蹑进修,作真方便,显发十住之心。此心真精,发本明耀,令彼十信之用,于明耀中,遍互涉入,圆成一心之德。经云:‘以真方便,发此十心,心精发辉,十用涉入,圆成一心,名发心住。’
  二、治地住谓由前所发之心,净如琉璃。所证之理,显若精金。因此妙心,契于理地。经云:‘心中发明,如净琉璃,内现精金,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名治地住。’
  三、修行住修行者,起行造修也。谓前发心治地二住之智,俱已明了。由明了故,遍游诸行,皆无留碍。经云:‘心地涉知,俱得明了,游履十方,得无留碍,名修行住。’
  四、生贵住谓由前妙行冥契,妙理将生,为法王子,故曰生贵。经云:‘行与佛同,受佛气分,如中阴身,自求父母,阴信冥通,入如来种,名生贵住。’
  五、方便具足住谓由前妙行,既与佛同,则自行利他,善巧方便,具足不缺。经云:‘既游道胎,亲奉觉胤,如胎已成,人相不缺,名方便具足住。’
  六、正心住谓前行相,虽与佛同,心相有异,未名正心,至此则心相不异,方名为正。经云:‘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
  七、不退住谓前心行二相,既与佛同,则佛身佛心,二种合成,日以滋益,渐渐增长,唯进无退。经云:‘身心合成,日益增长,名不退住。’
  八、童真住体微曰童,谓其体虽微,已具佛十身灵妙之真相矣。经云:‘十身灵相,一时具足,名童真住。’
  九、法王子住谓自发心至生贵,名入圣胎。自方便具足至童真,名长养圣胎。至此长养功成,名出圣胎。既出胎已,则为佛之真子,而继绍佛种也。经云:‘形成出胎,亲为佛子,名法王子住。’
  十、灌顶住谓表菩萨既成佛子,堪行佛事,佛以智水,而灌其顶,犹如刹利转轮王之子受职,而父王以大海水灌其顶也。经云:‘表以成人,如国大王,以诸国事,分委太子,彼刹利王世子长成,陈列灌顶,名灌顶住。’
  以上介绍的是十住。
 
什么是十行呢?
   (一)菩萨修行之五十二阶位中,指第二十一至第三十位所修之十种利他行。又作十行心。即:(一)欢喜行,菩萨以无量如来之妙德,随顺十方。(二)饶益行,善能利益一切众生。(三)无嗔恨行,修忍辱,离嗔怒,谦卑恭敬,不害自他,对怨能忍。(四)无尽行,又作无屈挠行。菩萨行大精进,发心度一切众生,令至大涅盘而无松懈。(五)离痴乱行,常住正念不散乱,于一切法无痴乱。(六)善现行,知无有法,三业寂灭,无缚无著,而亦不舍教化众生。(七)无著行,历诸尘刹供佛求法,心无厌足,而亦以寂灭观诸法,故于一切无所著。(八)尊重行,尊重善根、智慧等法,悉皆成就,由之更增修二利行。(九)善法行,得四无碍陀罗尼门等法,成就种种化他之善法,以守护正法,令佛种不绝。(十)真实行,成就第一义谛之语,如说能行,如行能说,语行相应,色心皆顺。
  修十行之目的有四个:
(一)厌有为。
(二)求菩提、满佛德。
(三)欲于现在、未来世中救度众生。
(四)求实际、证法如。以是故修诸行。有关菩萨于何阶位修此十行,经论或以为三贤位之一,或六种性中之性种性,或五位中之资粮位。〔旧华严经卷十一之十行品、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八、大乘义章卷十四、华严五教章卷二〕
  (二)菩萨之十种修行。即:(一)信,信仰佛、法。(二)悲,拔众生苦。(三)慈,施乐与众生,对诸众生而起众生缘,知众生无实体、自性而起法缘,观五蕴之空而起无缘。(四)舍,行内外二施,令众生心安。(五)不疲倦,指行世间、出世间之行而不疲倦。(六)知经书,指知五明。(七)知世智,知晓世间实际之事、义。(八)惭愧,耻罪过而生惭愧。(九)坚固力,自守佛道而不退失,更能向上转进。(十)供养,供养诸佛及如其教说修行。〔旧华严经卷二十三、菩萨地持经卷三、卷七、十地经论卷三〕  
    (三)十行摄善法。即:(一)慈悲行(不杀生),(二)少欲行(不偷盗),(三)净梵行(不邪淫),(四)谛语行(不妄语),(五)明慧行(不饮酒),(六)护法行(不说人过),(七)息恶推善行(不自赞毁他),(八)财法俱施行(不悭法财),(九)忍辱行(不嗔恚),(十)赞三宝行。〔禅戒篇〕
  (四)又指身、口、意所行之十种恶行为,称为十恶。
 
那,又什么是十回向呢?
  菩萨修行阶位中的第三十一位至第四十位。又作十回向心,略称十向。回即回转,向即趣向;所谓回向,即起大悲心救度众生。回转十行之善,向于三处,即∶真如实际是所证、无上菩提是所求、一切众生是所度;以能回之心及所回善行,向彼万类,圆满梵行,等入法界。此十回向略如下列∶
  (1)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又名救护众生相回向、救护众生回向;谓行六度四摄等救护一切众生,怨亲平等。
  (2)不坏回向∶又名不坏一切回向;谓于三宝得不坏信心,回向此善根,令众生获得善利。
  (3)等一切佛回向∶又名等一切诸佛回向、平等一切佛回向、等诸佛回向;谓效法三世佛,以不着生死、不离菩提修习回向之位。
  (4)至一切处回向∶又名遍至一切处回向;谓经由回向力以所修善根供养一切三宝、利益一切众生。
  (5)无尽功德藏回向∶又名无尽功德回向、无尽藏回向;即随喜一切无尽善根,回向是等功德,庄严诸佛刹,以得无尽善根。
  (6)随顺平等善根回向∶又名随顺坚固一切善根回向、入一切平等善根回向;回向所修施等善根,为佛所守护,能成一切坚固善根。
  (7)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又名等心随顺一切众生回向、等随顺一切众生回向;谓增长一切善根,回向利益一切众生。
  (8)如相回向∶又名真如相回向;谓顺真如相而回向所成种种善根。
  (9)无缚无著解脱回向∶又名无缚无著解脱心回向、无缚解脱回向、无缚无著回向;谓于一切法无所取执缚着,行普贤行,以无缚着解脱之心回向所习诸善,饶益群生。
  (10)法界无量回向∶又名入法界无量回向、法界无尽回向;指修习一切无尽善根,以此回向,愿求法界差别无量功德。
 
那,什么是十地呢?
十地是指发愿要成佛的众生在菩萨道修行路上必须经过的十个次第,这十个次第分别是:
  一、欢喜地,菩萨既满初阿僧只劫之行,初窥心性,破见惑,证二空理,成就檀波罗蜜,生大欢喜。
  二、离垢地,菩萨断思惑,除毁犯之非,使身清净,成就戒波罗蜜,离一切垢。
  三、发光地,菩萨灭无明暗,而得三明,成就忍波罗蜜,心光开发。
  四、焰慧地,菩萨于三十七道品,圆满具足,进而修习力无畏,不共佛法,远离懈怠,成就精进波罗蜜,使慧焰炽盛。
  五、极难胜地,菩萨为利益众生,外习诸技艺,内成就禅波罗蜜,极难制胜。
  六、现前地,菩萨住解脱法门,修空无相无愿三昧,成就般若波罗蜜,使现前差别尽泯。
  七、远行地,菩萨断诸业果细现行相,起殊胜行,广化众生,成就方便波罗蜜,备远行资粮。
  八、不动地,菩萨住无生忍,断诸功用,身心寂灭,犹如虚空,成就愿波罗蜜,于涅盘心,湛然不动。
  九、善慧地,菩萨灭心相,证智自在,具大神通,善护诸佛法藏,成就力波罗蜜,善运慧解。
  十、法云地,菩萨广集无量道法,增长无边福智,悉知一切众生心行,依上中下根,为说三乘,成就智波罗蜜,有如大云,雨大法雨。
 
那么,什么是四善根呢?
  四善根位,是修行阶位之称。又称四善根、四加行位。即暖法(us!ma-gata)、顶法(mu^rdha^na)、忍法(ks!a^nti)、世第一法(laukika^gradhar-ma)四者。‘善’指见道之无漏智,此四者乃发无漏智之根本,故称‘善根’。此四善根系顺趣于见道之无漏决择智者,因此又称顺决择分。又与小乘之五停心、别相念住、总相念住等三贤位合称七加行,或称七方便。
  南传佛教认为,于见道以前,观四谛及修十六行相时,有此四种善根位。兹分述如下︰
  (1)暖法︰又称暖位,指能具观察四圣谛之境,及能具修十六行相之位。即观苦谛而修非常、苦、空、无我四行相,观集谛而修因、集、生、缘四行相,观灭谛而修灭、净、妙、离四行相,观道谛而修道、如、行、出四行相。盖暖系如火之前相,而此位之善根如火能烧烦恼薪,可比拟为无漏圣道火之前相,故称暖法。
  (2)顶法︰又称顶位,指前者暖善根渐次增长,至成满时所生的善根。此善根乃动摇不安定之善根(即动善根)中最为殊胜者。恰如人之顶,故称顶法。此位亦具观四谛及能具修十六行相。
  以上暖、顶二法,其善根可动,进则起入忍法、世第一法(此二法其善根不动,无退堕),退则虽造恶业烦恼,堕恶趣,然终必能得圣道而入涅槃。
  (3)忍法︰又称忍位,即顶善根至成满时所生的善根。此善根于忍可四谛理中最胜,又于此位能忍而不退堕恶趣,故称忍法。又,此忍法可分为上、中、下三品。下品同于前之顶位,具观察三界四谛之境及能具修十六行相。中品则渐次减略其行相与所缘(此称减缘减行),乃至仅存二念之作意,而思惟欲界苦谛之境。上品唯一行一刹那,即单修欲界苦谛之一行相。
  (4)世第一法︰又称世第一位,指生于上忍位之无间的善根,如忍法之上品,缘欲界苦谛而修一行相,唯一刹那。此善根于有漏世间系最胜,故称世第一法。从此位无间入见道,生无漏圣道。
  此四善根位皆以修慧为体,四静虑、未至及中间等六地为所依。《俱舍论》卷二十三云(大正29?120a)︰‘如是四种皆修所成,非闻思所成,唯等引地故。(中略)此四善根皆依六地,谓四静虑、未至、中间。欲界中无,阙等引故。余上地亦无,见道眷属故。又无色界心不缘欲界故,欲界先应遍知断故,此四善根能感色界五蕴异熟。’
42 颗 --表示菩萨修行过程的四十二种阶位, 即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及妙觉。
36 颗 --与 108 颗意义相同, 为便于携带将 108 颗除三份。‘在藏密中也有三十三粒的念珠,或表示观音菩萨的三十三种化身,或表示三十三天。
27 颗 --表示小乘修行四向四果之二十七贤位, 即前四向三果之十八有学与第四果阿罗汉之九无学。
21 颗 --表示十地、十波罗蜜、佛果等二十一位。是表示本有十地与修生十地和佛果,或表示十地,十波罗密和佛果。
18 颗 --意义与一百零八粒同,为携带方便,遂六分之为十八;或谓十八界,即六根,六尘,六识。
14 颗 --  表示观音菩萨的十四无畏。观音菩萨以金刚三昧无作妙力(不作意之力用)与诸十方、三世、六道等一切众生同一悲仰,令众生获十四种无畏功德:或也可表示《纯王经》所说的十四忍。
 1、使众生返照自性,获得解脱;
2、使众生旋转知见,苟遇火难,火不能烧;
3、使众生旋转观听,虽遇大水所漂,水不能溺;
4、使众生入于罗刹鬼国,鬼自灭恶;
5、使众生六根消复,临当被害,刀段段折坏;
6、菩萨明照十方,使众生不受药叉、诸幽冥所害;
7、使众生不受虚妄声尘系缚;
8、使众生行于险路如行坦途,遇贼不受劫;
9、使性多婬者,不生色念
10、使怀忿记恨之人不生瞋恚;
11、使一切昏钝无善心之人远离痴闇;
12、使无子众生,欲求男者,令得生男;
13、使无子众生,欲求女者,即得生女;
14、使众生持观音名号者,所得福德与恒河沙数无异。
 
佛珠中的母珠、数珠、记子珠、隔珠所起作用
 
佛珠常附有母珠、数取、记子、记子留等。一般母珠是一颗 (亦有二颗), 母珠又称达磨珠。数取 (亦叫隔珠, 间珠) 用以分隔一定颗数的佛珠。记子又称**珠, 是串在母珠之另一端, 多以十颗为一小串, 表示十波罗蜜, 捻珠念佛满一百零八次时即拨动一记子以为纪数。如在记子之上部另附上透明之小珠 (一般用水晶) 称为助明、净明、维摩、补处菩萨。记子留是指每串记子之末端所附的珠子。
念珠结构分为两大类:
l、单组念珠。即一串念珠由一粒母珠和其它不同数目的子珠组成。
2、复组念珠。即一串念珠,除母珠和子珠外,还有隔珠(又称为数取),弟子珠(又称为记子),记子留,或一些饰物。
母珠通常只有一粒,也有两粒的。唐蜜修法的念珠为两粒母珠,代表自度度他。一百零八颗的,和五十四颗的念珠,每二十七粒用一隔珠,二十七粒的每九粒用一隔珠,十八粒的每六粒用一隔珠。
弟子珠一般体积较小,有十粒或二十粒.系串在母珠前另一端.以十粒为一小串的,表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方便、愿、力、智十种波罗密。弟子珠也可用来记数之用,每念一串珠,拨一粒弟子珠。
 
(责任编辑:小编)
下一篇:

茶眼观色之活色生香

上一篇:

香道丨华勋印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