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18662168945

香道中的禅法

2017-07-04来源:香道网   
 
香道,与佛教特别是禅宗有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禅宗重顿悟见性,故香在禅法中主要是作为一种帮助观修的助缘。
 
 
鼻根圆通法门
 
借香参禅最早是来源于《楞严经》中的香严圆通篇,香严童子闻沉香而发明无漏,以鼻证入圆通,获得究竟的解脱与圆通的顿悟法门。
 
 
“香严童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闻如来教我谛观诸有为相,我时辞佛,宴晦清斋,见诸比丘烧沉水香,香气寂然来入鼻中。我观此气,非本非空,非烟非火,去无所着,来无所从,由是意销,发明无漏。如来印我得香严号。尘气倏灭,妙香密圆。我从香严,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香严为上。”
——《楞严经》 香严圆通篇
借香悟道并非基于对香气的喜爱,贪着香气等五欲享乐,失去本心,烦恼增胜,真确的态度应该是嗅香而修止。
 
 
 随所闻香,即知如焰不实。若闻顺情之香,不起著心;违情之臭,不起瞋心;非违非顺之香,不生乱念,是名修止。    云何闻香中修观?应作是念:“我今闻香,虚诳无实。所以者何?根尘合故,而生鼻识,次生意识,强取香相,因此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故名闻香。”反观闻香之心,不见相貌,当知闻香及一切法,毕竟空寂,是名修观。
——《童蒙止观》正修行第六
 
 
由对香气的观察,发现根(六根,指眼耳鼻舌身意)尘(六根所对应的外物,即色声香味触法)之不实,俱是虚妄之相,由此证得自性之周遍法界,圆通无碍。
 
香道与心性修炼
 
香室的布置
香道之妙义不仅在香之本身,香道讲究“清、静、合、寂”,香室与禅室一样都是起源于古代的禅院,禅堂内几乎空旷,一般只供有达摩祖师或释加牟尼佛的画像,画前设香、花、茶而已。
 
香室中目之所及、耳中所听,皆谐调,有使人沉静内敛的效果,远离吵闹的环境,室外有禅意的园林或自然美景,偶有鸟鸣更佳。
 
 
香具的要求
香具宜简素、古朴。古朴的香具更能使人沉静,专注于香气本身,而不被香具的雕饰与价值所迷惑。
 
但也不能理解为禅就是沉空守寂,禅无定象,空寂、枯淡只是禅修过程中远离攀缘的一种心境,枯淡之境容易启发禅悟,但离悟还隔着距离。悟道之后,触眼菩提,大机大用。
 
 
 
心性的磨砺
香道的练习者,需一切活动中随时反观自心。在练习中应舍弃的心有急于求成的心,欲超胜别人的心,欲获取赞美的心,欲掩盖错误的心,因循守旧的心等等。
弃绝各种肤浅空洞、机械的各种表演性质的繁杂手势动作,必须是实时的来自内在的对完美的感受和不断追求。
 
在隔火熏香法中,要使香灰的造型整齐美观,要随时关照炭火的温度、埋藏的深浅对香味的影响,使香能散发出最佳的气味。
 
打香篆燃香粉,也务求打出来的香篆干净清爽,不散乱无断头,从视觉到嗅觉都要达到完美的境界。
这是一种磨砺心性的修行方式,任何内心的病障都会体现在练习者的作品上。只有当所有心病去除后,练习者才能达到忘我之存在,与物合一之境,观察力、直觉才能达到最敏锐的状态,无不得心应手。练习者亦以香之高洁不断洗涤自心之混沌不明,使之脱俗、明洁如香。
 
 
 
佛教认为一切众生本来具备圆满的佛性,明确地自觉体验到“真实的自己”,这就是悟禅的根本。
香会亦是强调“平常心”,放下对身份名位的执着,为了身心收敛、内观自心的目的。
 
 
 
闻香时,体会香味初时如夏花般绚烂,后如秋叶般归于枯淡平寂,如同生命之短暂无常;香的气味变幻莫测,没人知道下一种香是什么气味,对任何香都不应挑剔执着,如人生际遇,只需安住于其中,体会它,从中获得生命的历练。
 
香道学习的过程,就是修道的过程,就是去芜存箐、返璞归真的过程。
 
(责任编辑:小编)
下一篇:

首批香道师权威证书出炉受行业热捧!

上一篇:

香的各钟形状及用途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