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香道的复兴
香道,较之茶道便更为陌生。中国香文化的发展可概括为:肇始于春秋,成长于汉,完备于唐,鼎盛于宋。近现代以来,中华民族命运多舛,香文化的发展也受到了巨大的阻抑,渐渐被局限在庙宇神坛之中。以至当今有很多人都将香视为宗教文化之一隅,甚而归入封建迷信的范畴,实为时代之遗憾。
从刘向、李商隐、李煜、苏轼、黄庭坚到朱熹、文征明、丁渭,历代文人都有大量写香的诗文传世,从《诗经》到《红楼梦》,从《名医别录》到《本草纲目》,历代经典著作都有关于香的记录在古代品香即为文人雅士的一种休闲活动,所谓香道,就是通过眼观、手触、鼻嗅等品香形式对名贵香料进行全身心的鉴赏和感悟,并在略带表演性的程序中,坚守令人愉悦和规矩的秩序,使我们在那种久违的仪式感中追慕前贤,感悟今天,享受友情,珍爱生命,与大自然融于美妙无比的寂静之中。香,不仅芳香养鼻、颐养身心,还可祛秽疗疾、养神养生。明代医家李时珍用线香“熏诸疮癣”。在清宫医药档案中,慈禧、光绪御用的香发方、香皂方、香浴方等更是内容丰富。从中医药学的角度来说,香疗当属外治法中的“气味疗法”。各种木本或草本类的芳香药物,通过燃烧所产生的气味,可起到免疫避邪、杀菌消毒、醒神益智、润肺宁心等作用。可见香曾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从王侯将相与后宫嫔妃,到文人墨客和寻常百姓,乃至佛法僧道,无不与香为伴,对其推崇有加。
古人焚香是为了享受高雅,也是宫廷贵族们显示身份的象征。而在现代喧闹的都市生活中也需要这种动中求静的意境。在客厅里摆上一个香炉,焚上一柱香,闭目养神,静静地感悟香气中带来的奇妙感受。熏香还可以有助于提神醒脑、消除疲劳,自己浮躁的心也会变得踏实有幸今日随物质生活的提升亦带动精神生活的升华,开始有一群现代的雅士因沉醉沉香之美亦推广品香的活动,将品香之艺术融于生活乐趣中。在此介绍给喜爱香的文人雅士,品香对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外观气质有绝对的助益,在这功利太过炙热的社会,不妨利用品香静下来调调气息,提升自己的智慧。
香道渗透在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对香文化的研究也应从多方人手,涉及一系列课题,如香文化的历史;香料的生产、炮制与配伍;香品的开发;香器(制香用的器物)与香具(用香时的工具)的制作与使用;香与宗教;香与各类文化艺术作品等等。
较为知名的相关名次:檀香、沉香、棋楠香、藏香、香篆、宣德炉等等,均与香道有着密切的关系。
香道的玩法很多,最主要的有三种:明火点燃线香(比较常见的线形直线香)、空熏法(埋碳法)和篆香法。明火点燃线香如字面所言,明火点燃即可。
空熏法将点燃的木炭埋在香炉中的香灰里,用木炭的热量慢慢地把香粉加热,使香味慢慢散发出来。此时,檀香的淡雅香气从炉中缓缓流出,不艳不妖。
篆香法是香炉中将香灰压平,再在香灰上用模具倒压沉香粉末,形成祥云的吉祥图案。为避免味道不纯,点燃时还必须用同样成分的线香,缓缓点燃香炉中的祥云图案。由于是明火点燃,篆香法流出的香气更加浓郁。
“必须要心如止水,慢条斯理地完成焚香,不然你的香要么燃不转,要么得不到纯正的气味。”
香道讲究静观不语,需要人们随着袅袅升起的轻烟静静地感悟其中的人生道理。算是一种文人气节的回归,已经被更多人接受。如怅然若失,又似有所得……
四、结语
插花、饮茶、弈棋、熏香等生活艺术均源于中国,在古代为文人雅士所钟爱,它们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绚丽多彩的篇章,在传入日本后,早已成为上流社会及市民阶层都乐于接受的修身养心的生活哲学。
茶道、香道是一种以香、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焚香、品香。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益的一种仪式。茶道、香道最早均起源于中国。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
时至今天,香道和茶道、花道这些纯粹的典雅的生活艺术,它们的面貌对于国人来说却有一种刺痛心灵的陌生感,那些神圣而庄严的文化传承在中国早已逝去,现在又慢慢进入了我们的视线,又被世人所热爱追捧。不是仅要求参与者通过味觉、嗅觉、触觉、视觉上的优雅过程感受,而是要达到一种闲寂、优雅的内心状态和生活方式的目标。
感谢阅读,如果感觉文章不错的话请支持我们...